

共2400字 评价:0
一、 来源由四 1、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沙姓。 2、 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 3、 以国为氏,西周有沙侯国,地望在河北涉县,涉县之称由西汉时沙县改。 4、 出自沙随氏。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省为沙氏。 5、 历史上的百洛国(在今朝鲜)有沙氏。沙姓望族居东莞、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60里)。 二、 迁徙分布 三、 郡望堂号【堂号】: "济民堂":明时沙玉,当涉县知县,顾虑到老百姓没有恒产(固定的财产),就设宴请富农,亲自问他们定借款合同,借来钱交贫民买耕牛农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劳力种一亩菜备荒。结果涉县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庄稼熟的时候,他亲自下乡督促昼夜收割。还没割完,飞蝗大至,邻县的庄稼都被吃光,涉县得到保全。【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沙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东莞、汝南。今江苏如皋一带沙姓,仍用“汝南世济,东莞家声”,作楹联,其世迁祖为沙世坚后裔沙屏北。 1、 汝南郡:汉高帝置汝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东莞郡: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一带。即汉代城阳郡旧地。 四、 历史名人沙世坚:北宋勇将,有文武韬略,河北涉县人,曾任东莞太守;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广西苗民大起义,改知宜州,平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沙元炳均其后。沙玉:明代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沙良佐:明代新城知县,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沙金威:汉代名将。沙门:晋代名士。沙神芝:清代书法家。沙元炳:字健庵,(公元1864-1927年),沙屏北为其世迁祖.生于如皋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五、存疑 古沙侯国,即春秋涉国,史学界已有定论,沙涉辋替,也有共识;然《左传》、《史记》所载的涉佗、涉宾,是否是沙姓之先呢? 注: 涉佗:晋大夫,曾守鼓。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由兹,)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不敢叛,用王孙贾言,)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九月,晋师侵卫。定公九年秋,齐侯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如五氏。定公十年,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 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 涉宾: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鞅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 推论:涉佗、涉宾或为父子。因为时间上有连带关系,赵襄子杀涉佗是在其未建晋阳之前,而杀涉宾则在晋阳建成之后,据父死子继的古例,涉宾当为涉佗之后。且涉宾之所以依附邯郸赵午,极有可能是因为赵襄子杀了涉佗,也就是因为此,后来赵襄子杀赵午,他才会和赵稷一道“以邯郸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