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1 14:40:00
共3705字 评价:0
共3705字 评价:0
滇[滇、浈,读音作diān(ㄉㄧㄢ)]源于西南夷族,出自古代云南东部古滇族,属于以氏族称谓为氏。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西南夷族,出自古代云南东部古滇族,属于以氏族称谓为氏。
滇族,亦称颠族,氏族名称,属于古西南夷的一支。战国至秦、汉时期分布在益州西洱海,即今云南省著名的滇池附近,自称为西靡莫族,中心聚集地在益州颠县,即今昆明市晋宁县一带,汉王朝称其为“滇族”。
在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在战国末期至汉武帝时期,云南滇池附近有地方政权“名滇国,为滇族。”
楚威王执政时期(公元前339~前329年),曾派遣大将军庄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后因滇池无法再与楚国联络,这位庄将军只得率其众“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的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了十三年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报,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时张骞还汇报说,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身毒(今印度北、盂加拉一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这一消息引起了汉武帝高度重视,于是派出四路人马前往探索,却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当地部族阻挡。其中一路幸运地来到了如世外桃源般的滇池。滇王尝羌热情款待了远方来客,并留他们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帮助他们西行,却为昆明人所阻,终未能完成身毒道的探险。使者回到长安复命时,向武帝盛赞滇的富饶广大,并进言“滇王亲善,可招来长安,令其归附。”
为寻找到由西南达身毒国的对外通道,遣使臣至滇,受到滇王尝羌的友好相待。数年后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大汉王朝就在滇王之地置益帅州郡,汉武帝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复长其民”,并赐“滇王之印”,益帅州郡后简称益州郡。
“滇王之印”以纯金铸成,金印重九十克,印面边长两厘米四见方,通高两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开始对云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
在古滇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滇氏,成为今云南苗族、傣族滇氏的先民。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时期古滇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滇阳,秦、汉时期的古县名,属汝南郡。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称作“真阳”。在《续汉书》中又称作“浈阳”。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正阳县。
古滇阳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因有滇湖而称为滇,后滇湖干涸,改称慎。
传说,颛顼帝有个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玄鸟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之子名伯益,因伯益全力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后来夏禹要让位给他,他不受,避居到箕山之北(今河南登封)。
嬴伯益下传几十代,后裔子孙在淮河流域形成了徐、黄、江等部族,早在商王朝时期便多已成为侯国。
到西周初期,嬴伯益有裔孙名嬴元仲,周武王封嬴元仲至滇阳地区,建称江国,子爵位,其疆域南滨淮水,北接蔡国,东与息国毗连,西邻道国,面积相当于今正阳县南半部地区,约有八百多平方公里。
江国在建国初期,曾一度非常繁荣,她紧附西周王朝,因此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到了东周式微以后,各大诸侯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到春秋时期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便成为了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再也未能强盛起来。
在春秋中期,江国采取或联姻、或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后又随从齐、宋两国伐楚国。楚国恼恨江国摇摆不定,到了周襄王二十九年(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熊商臣一怒之下灭掉了江国,滇阳地区归属为楚国。从西汉王朝开始,滇阳正式设县,距今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两汉时期,有居滇阳之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滇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政权中邓赕诏末代诏主滇之托,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滇氏傣族,出自西南夷分支寻溥衍族邓赕诏,是在唐朝时期云南滇池地区的南诏政权被大理政权灭亡后出现的,在原南诏政权的各级高层官员中未见有记载,但一直保留在当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傣族中。
邓赕诏,是南诏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邓”是“大”的意思,“赕”是“平川、平坝”的意思,“邓赕诏”就是“大平坝(川)地方的王”。后来才干脆汉称其作“邓川王”。历史上,在南诏政权中的七诏中,称作邓赕诏。其他六诏为:蒙舍诏、浪穹诏、施浪诏、蒙嶲诏、越赕诏、腊罗诏。是南诏政权七各重要的行政辖区,“诏”就是专指各大辖区的首领。
以“滇”为姓氏,在傣语中一直未有合理的解释,有傣族人自称“滇”是“围菜园的土埂”之意,但似不大有此可能。经学者孙家林考察发现,其姓氏源出邓赕诏的末代诏主滇之托的后裔子孙,在其族迁徙到古哀牢国的永昌地区(今云南保山)后,始有“滇氏”,应为纪念先祖滇之托而取姓氏为滇氏、颠氏。该支滇氏今只在梁河县的勐养镇分布,但已融合于傣族中。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末明初赛典赤·赡思丁裔孙,属于以先祖官爵称号为氏。
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两大重要史料之一《赛典赤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五世所非尔普花力国王。公以宋熙宁三年率弟艾尔沙入贡京师,神宗大悦,封宁彝侯,升庆国公,赠朝奉王,遂家咸阳……十六世赛严,十七世苏祖沙,十八世麻哈木,二十世赛典赤之平章政事,封太师,咸阳王。谥忠惠。公讳赡思丁……元帝命驻咸阳,为都招计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仍管平章事……三命安抚滇南……为云南名宦第一,此入滇之始祖也。”
元朝时期从西域来中原的穆斯林后裔中,有一个赛典赤家族,其实该族人名字前面的“赛典赤”并非是名字,而是一种穆斯林尊称,在伊斯兰教词汇中是“圣裔”的意思,即说他们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
元朝时期上柱国、左丞相、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五子马速忽,后多冠以汉姓马氏,为回族马氏中坚
马速忽后裔传至第三世孙伯颜,有长子察尔·米的纳,在元朝末期被封为滇阳侯,察尔·米的纳之子米里金世袭其爵位。
米里金出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汉称马哈只,官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其妻温氏共育有两子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马和,就是后来七下西洋的著名三宝太监郑和。
由于察尔·米的纳和儿子米里金(马哈只)都去过穆斯林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赛拉特山麦加谷)朝觐,所以米里金有“哈只”之称,时人不识此乃伊斯兰教中对朝觐过圣地之人的尊称,故误以为“哈只”为其汉名。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偕悍将沐英、蓝玉等人率军攻入云南,滇阳侯米里金(马哈只)战败被杀。马哈只死后,由长子马文铭奉枢安葬在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郑和公园)。当时年仅十岁出头的马和被俘获,没入宫中为奴成了一名宦官,最后被发配到北京的燕王朱棣府中,开始了他的宦途。
马和小名为“三宝”,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逐渐取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被燕王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马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马和。后朱棣赐“郑”姓予马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总管,从此称作郑和。
在滇阳侯米里金(马哈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滇阳氏。明太祖曾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就诏令严禁胡姓,命天下复姓一律改汉姓,滇阳氏族人大触官禁,遂又改为单姓滇氏、马氏、阳氏、益氏等。
二.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益州郡:亦称建宁郡、五尺道、味县、宁州、即曲靖市。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汉时期的“五尺道”是最早开辟出的云南”内引外联“之通道,秦朝时期设益州郡。西汉五朝时期己在曲靖设置味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于洱河口。张骞表奏汉武帝,以甸为滇,称西洱河为滇池,始于此。时庄有后人张仁果,为人忠厚,性慈,知其贤,立仁果为白王,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都。后传六王,改国号为建宁,迁都澄江(今祥云、宾川二县境)。至汉朝,位为大鬼主雍夺。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杀雍,封龙佑那为建宁王,赐姓张,立铁柱于建宁城,并立碑标记,并在蜀汉建兴三年秋改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移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西晋王朝时期设为宁州,曲靖成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其时辖地在今祥云、宾川县境内。之后的五百年内,曲靖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设市。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西南夷族,出自古代云南东部古滇族,属于以氏族称谓为氏。
滇族,亦称颠族,氏族名称,属于古西南夷的一支。战国至秦、汉时期分布在益州西洱海,即今云南省著名的滇池附近,自称为西靡莫族,中心聚集地在益州颠县,即今昆明市晋宁县一带,汉王朝称其为“滇族”。
在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在战国末期至汉武帝时期,云南滇池附近有地方政权“名滇国,为滇族。”
楚威王执政时期(公元前339~前329年),曾派遣大将军庄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后因滇池无法再与楚国联络,这位庄将军只得率其众“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的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了十三年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报,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时张骞还汇报说,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身毒(今印度北、盂加拉一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这一消息引起了汉武帝高度重视,于是派出四路人马前往探索,却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当地部族阻挡。其中一路幸运地来到了如世外桃源般的滇池。滇王尝羌热情款待了远方来客,并留他们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帮助他们西行,却为昆明人所阻,终未能完成身毒道的探险。使者回到长安复命时,向武帝盛赞滇的富饶广大,并进言“滇王亲善,可招来长安,令其归附。”
为寻找到由西南达身毒国的对外通道,遣使臣至滇,受到滇王尝羌的友好相待。数年后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大汉王朝就在滇王之地置益帅州郡,汉武帝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复长其民”,并赐“滇王之印”,益帅州郡后简称益州郡。
“滇王之印”以纯金铸成,金印重九十克,印面边长两厘米四见方,通高两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开始对云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
在古滇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滇氏,成为今云南苗族、傣族滇氏的先民。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时期古滇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滇阳,秦、汉时期的古县名,属汝南郡。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称作“真阳”。在《续汉书》中又称作“浈阳”。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正阳县。
古滇阳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因有滇湖而称为滇,后滇湖干涸,改称慎。
传说,颛顼帝有个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玄鸟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之子名伯益,因伯益全力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后来夏禹要让位给他,他不受,避居到箕山之北(今河南登封)。
嬴伯益下传几十代,后裔子孙在淮河流域形成了徐、黄、江等部族,早在商王朝时期便多已成为侯国。
到西周初期,嬴伯益有裔孙名嬴元仲,周武王封嬴元仲至滇阳地区,建称江国,子爵位,其疆域南滨淮水,北接蔡国,东与息国毗连,西邻道国,面积相当于今正阳县南半部地区,约有八百多平方公里。
江国在建国初期,曾一度非常繁荣,她紧附西周王朝,因此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到了东周式微以后,各大诸侯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到春秋时期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便成为了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再也未能强盛起来。
在春秋中期,江国采取或联姻、或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后又随从齐、宋两国伐楚国。楚国恼恨江国摇摆不定,到了周襄王二十九年(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熊商臣一怒之下灭掉了江国,滇阳地区归属为楚国。从西汉王朝开始,滇阳正式设县,距今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两汉时期,有居滇阳之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滇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政权中邓赕诏末代诏主滇之托,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滇氏傣族,出自西南夷分支寻溥衍族邓赕诏,是在唐朝时期云南滇池地区的南诏政权被大理政权灭亡后出现的,在原南诏政权的各级高层官员中未见有记载,但一直保留在当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傣族中。
邓赕诏,是南诏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邓”是“大”的意思,“赕”是“平川、平坝”的意思,“邓赕诏”就是“大平坝(川)地方的王”。后来才干脆汉称其作“邓川王”。历史上,在南诏政权中的七诏中,称作邓赕诏。其他六诏为:蒙舍诏、浪穹诏、施浪诏、蒙嶲诏、越赕诏、腊罗诏。是南诏政权七各重要的行政辖区,“诏”就是专指各大辖区的首领。
以“滇”为姓氏,在傣语中一直未有合理的解释,有傣族人自称“滇”是“围菜园的土埂”之意,但似不大有此可能。经学者孙家林考察发现,其姓氏源出邓赕诏的末代诏主滇之托的后裔子孙,在其族迁徙到古哀牢国的永昌地区(今云南保山)后,始有“滇氏”,应为纪念先祖滇之托而取姓氏为滇氏、颠氏。该支滇氏今只在梁河县的勐养镇分布,但已融合于傣族中。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末明初赛典赤·赡思丁裔孙,属于以先祖官爵称号为氏。
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两大重要史料之一《赛典赤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五世所非尔普花力国王。公以宋熙宁三年率弟艾尔沙入贡京师,神宗大悦,封宁彝侯,升庆国公,赠朝奉王,遂家咸阳……十六世赛严,十七世苏祖沙,十八世麻哈木,二十世赛典赤之平章政事,封太师,咸阳王。谥忠惠。公讳赡思丁……元帝命驻咸阳,为都招计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仍管平章事……三命安抚滇南……为云南名宦第一,此入滇之始祖也。”
元朝时期从西域来中原的穆斯林后裔中,有一个赛典赤家族,其实该族人名字前面的“赛典赤”并非是名字,而是一种穆斯林尊称,在伊斯兰教词汇中是“圣裔”的意思,即说他们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
元朝时期上柱国、左丞相、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五子马速忽,后多冠以汉姓马氏,为回族马氏中坚
马速忽后裔传至第三世孙伯颜,有长子察尔·米的纳,在元朝末期被封为滇阳侯,察尔·米的纳之子米里金世袭其爵位。
米里金出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汉称马哈只,官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其妻温氏共育有两子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马和,就是后来七下西洋的著名三宝太监郑和。
由于察尔·米的纳和儿子米里金(马哈只)都去过穆斯林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赛拉特山麦加谷)朝觐,所以米里金有“哈只”之称,时人不识此乃伊斯兰教中对朝觐过圣地之人的尊称,故误以为“哈只”为其汉名。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偕悍将沐英、蓝玉等人率军攻入云南,滇阳侯米里金(马哈只)战败被杀。马哈只死后,由长子马文铭奉枢安葬在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郑和公园)。当时年仅十岁出头的马和被俘获,没入宫中为奴成了一名宦官,最后被发配到北京的燕王朱棣府中,开始了他的宦途。
马和小名为“三宝”,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逐渐取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被燕王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马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马和。后朱棣赐“郑”姓予马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总管,从此称作郑和。
在滇阳侯米里金(马哈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滇阳氏。明太祖曾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就诏令严禁胡姓,命天下复姓一律改汉姓,滇阳氏族人大触官禁,遂又改为单姓滇氏、马氏、阳氏、益氏等。
二.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益州郡:亦称建宁郡、五尺道、味县、宁州、即曲靖市。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汉时期的“五尺道”是最早开辟出的云南”内引外联“之通道,秦朝时期设益州郡。西汉五朝时期己在曲靖设置味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于洱河口。张骞表奏汉武帝,以甸为滇,称西洱河为滇池,始于此。时庄有后人张仁果,为人忠厚,性慈,知其贤,立仁果为白王,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都。后传六王,改国号为建宁,迁都澄江(今祥云、宾川二县境)。至汉朝,位为大鬼主雍夺。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杀雍,封龙佑那为建宁王,赐姓张,立铁柱于建宁城,并立碑标记,并在蜀汉建兴三年秋改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移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西晋王朝时期设为宁州,曲靖成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其时辖地在今祥云、宾川县境内。之后的五百年内,曲靖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设市。
- 2017年September月321:26:52
- tonesoft访客
- 滇姓留言
- [现0条]
- 2017年August月123:6:41
- tonesoft访客
- 滇姓留言
- [现0条]
- 2017年August月92:56:5
- tonesoft访客
- 滇姓留言
- [现0条]
塬葵炻黏城俎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39587.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49162.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49162.html
滴寻怜粤镍揶葬泡麈齐趵樨昼霁苕瀵http://www.bandog.cn/thread-1382178-1-1.html
商复浃懑翳柘屑瘠绀魑钷毓剐梳群钯阔http://bbs.xisanqi.cn/thread-5501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