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川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 相关族谱
  • 飞走了(计1代,入谱1人)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1 14:07:00
6410字 评价:0
  一、川姓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山区河流称谓,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巛,即川的古体字,指山谷间的大型河流,区别在于川相对比较直,而巛则比较蜿蜒,且落差皆比较大,水势磅礴。
  古人崇尚自然,取自然地貌特征为姓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叫“巛”的人物纪年记录,当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以简笔“川”为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古代蚩尤部三苗后裔三巛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清朝姓氏学家张澍在《姓氏五书》中判断:“古有三巛姓,川姓宜为三巛氏所改。”
  古代传说,上古时代,姜姓蚩尤部曾与炎帝争夺领导权,竟将炎帝赶下宝座,后复与黄帝大战,遂败,为黄帝擒杀。余部化为三苗,远播西北、西南地区,有一支迁居于三巛(今云南丽江),取地为姓氏,称三巛氏,后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巛氏,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师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巛师”,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夏官。巛师专职掌管川泽名物及邦国献纳水产珍异之事物,要求担任此官职的人必须通晓川泽厉害,熟知川泽名称。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巛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厉害,而颁之于邦国。”巛师之下设有中士两人,下士四人,府两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辅助巛师进行川泽管理。
  在巛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衡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巛衡”,别称“水虞”,在殷商时期称作“司水”,亦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地官。巛衡专职负责巡视诸川泽,并收集川泽产物以供祭祀、招待宾客等。朝廷要求巛衡必须熟知川泽之长度、广度以及源头等,并负责管理,有破坏水源者可以直接执而杀之、罚之。并与水工一起监视水患,但不负责治理。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巛衡,巡川泽之禁令……犯禁者执而诛罚之。”巛衡以下,按每条大川、大泽(湖)设分支管理机构,每川(泽)有下士十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中、小规模的川、泽管理机构人员,则由巛衡视情况酌减。
  在巛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五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胡公之后,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陈胡公,名满,字少汤,系舜帝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三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安徽亳州之间),国号为陈,封为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之为陈氏,遂称陈满,谥胡公,史称陈胡公,为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舜帝。陈胡公(满)的裔孙中有个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楚国谋臣。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在浊泽(今河南浚县)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大将叟鯼、申差。韩国谋臣公仲朋向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联合秦国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国,这样秦国就顾不得打韩国了。此计一出,竟使楚国一时处在秦、韩两国军队联合进攻的状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在分析了敌方的国情后,向楚怀王熊槐(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献缓兵之计:一方面告示全国,调兵遣将,大张旗鼓地扬言要去救韩国;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携带很贵重的礼品献给韩国,以期阻止秦、韩两国合兵。韩宣惠王果然中计,听信了楚国要来救援韩国的假言,遂派人与秦国断交。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大怒,反派兵进攻韩国,而楚国则坐山观虎斗。结果,一如陈轸所料,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解除了楚国被两面夹击的态势,被楚怀王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始祖。
  在陈轸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姓氏者,称颍川氏,后省文简化为颍氏、川氏,“川”的古字为“巛”,遂为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六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末期三川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古代,人们称“濬く巜之水会为川也。”就是指由多条支流汇合起来的大河,称作川。据史籍《史记·秦始皇纪》记载:“秦王灭二周,置三川郡。”
  第七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时期秦国巴蜀四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四川”之名,黄公绍在《古今韵会举要》中指出:“宋朝时有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实际上,在周慎靓王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赢驷出兵西靖,灭巴、蜀二古国,之后设置了巴、蜀二郡之时,即已称有“巴蜀四川”了,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早已名声赫赫。
  故巴、蜀二国之国民中,即有人以四大川为姓氏,称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乌苏里江入黑龙江口一带)、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达斡尔族必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川氏、何氏、河氏、杨氏等,川氏亦写作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二、迁徙分布
  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七十六位,多以颍川、三川、蜀郡、巴郡、辽东、三巛为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三川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三巛邑:即今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期通往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蜀汉时期丽江设遂久县。元朝时期先设茶罕章管民官,后改丽江宣慰司,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朝初期置丽江府。清朝时期设丽江军民府。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设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成立丽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设丽江专区,专署驻丽江县,辖丽江(驻大研镇)、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维西、中甸、华坪等八县及宁蒗(驻大村街)、碧江、福贡、贡山、德钦五设治局。1952年原宁蒗设治局改设宁蒗县;碧江设治局改设碧江县傈僳族自治区;福贡设治局改设福贡县傈僳族自治区;贡山设治局改设贡山县傈僳族自治区;德钦设治局改设德钦县藏族自治区。丽江专区辖九县、四自治区。1954年碧江县傈僳族自治区改设碧江县;福贡县傈僳族自治区改设福贡县;贡山县傈僳族自治区改设贡山县。将碧江、福贡、贡山3县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丽江专区辖九县、一自治区。1956年德钦藏族自治区改为德钦县;将兰坪县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鹤庆、剑川二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9月19日宁蒗县改设宁蒗彝族自治县(驻大村街)。丽江专区辖六县、一自治县。1957年将中甸、维西、德钦三县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专区辖三县、一自治县。1961年4月10日丽江县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驻大研镇)。丽江专区辖二县、二自治县。1970年丽江专区改称丽江地区,地区驻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驻大研镇)、宁蒗彝族自治县(驻大兴镇)二自治县及华坪(驻中心镇)、永胜二县。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古城区福慧路,丽江市设立古城区,古城区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大研镇、龙山乡、七河乡、大东乡、金山白族乡、金江白族乡。区人民政府驻大研镇福慧路,设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黄山镇、石鼓镇、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金庄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仁和傈僳族、黎明傈僳族乡、九河白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黄山镇,丽江市辖原丽江地区的永胜县、华坪县、宁蒗黎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撤销永胜县金官镇和梁官镇,合并设立三川镇,镇政府驻原金官镇政府驻地;撤销永胜县板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顺州乡,顺州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永胜县太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涛源乡,涛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华坪县龙洞傈僳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中心镇,中心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华坪县温泉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荣将镇,荣将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华坪县文乐傈僳族乡和大兴镇,合并设立兴泉镇,新设立的兴泉镇政府驻原大兴镇政府驻地。撤销玉龙县仁和傈僳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石鼓镇,石鼓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玉龙县金庄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黎明傈僳族乡,乡政府驻原金庄乡政府驻地。撤销宁蒗县红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大兴镇政府驻地不变。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
  三川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三巛堂:以望立堂,亦称丽江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楚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
川姓介绍信息修订
  • 川震之魂
    川魂
    2017年September月
    40:15:44
    tonesoft访客
      鳌靼琴事瞀戎表蕾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54218.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54958.html
    川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7年August月
    311:41:30
    tonesoft访客
      阮收菟棼文鉴亥http://bbs.xisanqi.cn/thread-447711-1-1.html
      
    川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09年October月
    2916:45:59
    川姓与陈姓的关系访客
      陈轸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姓氏者,称颍川氏,后省文简化为颍氏、川氏,“川”的古字为“巛”,遂为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川姓留言
    [现1条]
    经典值4
    [编辑][取消]
    2009年August月
    1810:38:3
    姓氏评论杨晓铁
      求索罕见姓氏名片,望各位支持为感!网址:www.yangxiaotie.com邮箱:yxt@yangxiaotie.com
    川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1921:22:41
    川姓火炎
      川长水,川长敏,川旭龙,川祖萱.
    川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川chuan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川姓与陈姓的关系(2009/10/29 16:46:00)
  • 陈轸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姓氏者,称颍川氏,后省文简化为颍氏、川氏,“川”的古字为“巛”,遂为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 □杨晓铁:姓氏评论(2009/8/18 10:38:03)
  • 求索罕见姓氏名片,望各位支持为感!网址:www.yangxiaotie.com邮箱:yxt@yangxiaotie.com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