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五王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 相关族谱
  • 族谱(计1代,入谱1人)
五王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8/18 11:51:00
2574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田齐国王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官爵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五王氏,田姓之后。”有关该支五王氏,本书根据古籍的零散记载,大致能确定其源出琅琊王氏,即战国时期田齐威王田因齐(公元前356~前322年在位)的后裔,以其先祖具有“威王、陈王、齐王、妫王、田王”五王之称为氏,称五王氏,且与后世的“八第”之氏即第一氏~第八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其详细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王氏复姓族人大多以田齐威王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汉成帝的舅父王氏五侯后裔,属于以先祖官爵称谓为氏。汉成帝刘骜的舅父王王凤有五个兄弟,因外戚关系晋升为五侯,即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史称“王氏五侯”。
  汉成帝三年(公元前30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此时,只有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渐渐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由此,汉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但是,大将军王凤却认为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琊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但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王氏五侯一起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舅舅们的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但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传记时对其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挠。
  王凤的那五个兄弟即五侯的子孙后裔中,有以先祖身份为荣者,称五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王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倭奴国,出自古代日本赞、珍、济、兴、武等五王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倭五王,是指古代倭奴国赞、珍、济、兴、武等五王,在史籍《晋书》、《宋书》(南北朝刘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倭王赞,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日本第一人”神武王、磐余彦。南朝宋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天朝皇帝刘裕赐封其为赞、安东将军、倭国王。
  ②倭王珍,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赞之弟。南朝宋嘉元十五年(公元438年),赐封为珍、安东将军、倭国王。
  ③倭王济,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珍之子绥靖。南朝宋嘉元二十年(公元443年),赐封为济、安东将军、倭国王。
  ④倭王兴,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济之子。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赐封为兴、安东将军、倭国王。
  ⑤倭王武,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侯武,倭王兴之弟安宁。南朝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农历7月,赐封为武、安东将军、倭国侯。
  据史书记载,“倭五王”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梁武帝天监元年之间(公元413~502年间),至少有十三次遣使南朝奉贡,献称臣贡品。其时,“倭五王”有弟子后裔向往中原大国,遂留居于建康地区(今江苏南京)从事商务、学习和考察,后分迁至常州(今江苏常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余杭(今浙江余杭)、滁洲(今浙江滁洲)等地,以“倭五王”之汉俗自称“五王”之后,称五王氏。后逐渐汉化,遂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王氏。
  
  二、迁徙分布
  五王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由于其已多简改为单姓王氏、五氏、伍氏等,因此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其郡望亦各自依从于王氏、五氏、伍氏的宗支郡望,诸如太原、京兆、琅琊、东莱、安定、武陵等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滁州:滁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称摩陀岭、南谯州、琅琊山。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攻战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所谓“吴头楚尾”。秦朝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两国交兵的战场。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始称滁州。唐朝名臣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等先后任过滁州刺史。北宋欧阳修亦曾贬任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贴,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两国对峙的前沿,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使滁州面貌为之一新。宋朝时期的文化、经济和战争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后期,滁州凤阳县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凤阳府曾一度营造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都城,滁州亦曾直隶于明初京师,如今凤阳明朝皇城遗址和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期滁州产生了许多学有功名的人物,如状元戴兰芬,女学者王贞仪,“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举世闻名《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等。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北皖东一线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军队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清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在滁州爆发了著名的“乌衣之战”。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滁州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运动的启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滁州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九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
  堂号
  滁州堂:以望立堂。
五王姓介绍信息修订
    2017年September月
    321:0:45
    tonesoft访客
      倨熄惑矩噙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39587.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48186.html
    五王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五王wu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