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8/18 13:00:00
共4495字 评价:0
共4495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威王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齐国,为周王朝所分封的诸侯大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之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今山东沂水)、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齐国是一个大国,在诸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至齐桓公姜小白时“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盛极一时。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本来春秋初年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数十个,后经不断兼并,小国渐被消灭。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旧国,韩、赵、魏则由瓜分晋国而形成,而这时的齐国,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周简王姬夷二十七年(齐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5年),田完的第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国灭了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了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从而取得了齐国公族与国民的支持。齐国至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剥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借此增强了势力。这就是史书所称的“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后来田乞与齐国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当时齐国由国、高二氏当权,田乞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伪事高、国者”,暗地里却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彻底推翻国、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逝世,国、高二氏立公子荼(姜荼)为国君。田乞乘机发动政变,赶走了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简公。田乞则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田乞逝世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田成子继续采用田乞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田氏阴行德于民,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周敬王姬匄三十九年(齐简公姜阳生四年,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了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了齐平公姜骜,进一步把持了政权。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亲民政策,成为国民人心所向,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
周安王姬骄十一年(齐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周安王十六年(齐侯田和元年,公元前386年),东周之君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遂绝其祀,齐国全部为田氏一族所统治,史称“田氏代齐”。因为仅国君易姓,国名并未改变,故春秋时期的齐国被称为“姜齐”,而战国时期的齐国则被称为“田齐”。田和之后有田齐候田剡,田齐侯传孺子喜,是为田齐桓公田喜。田齐桓公传田齐威王。史称的田齐威王,即田因齐。因原为陈氏,亦称陈威王、田威王。田因齐为齐国君主后,大治齐国,威震海内,自周显王姬扁十三年(公元前356年)继位后在位三十六年,到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病逝,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田齐威王初即位后,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很快即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田齐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齐威王见邹忌是个人才,不卑布衣,三个月后就用以为相国。邹忌加紧整顿齐国朝政,改革政治。当时齐国有个即墨大夫(今山东平度),勤理政务,荒地得垦,人民富饶,但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不结纳近臣,故时廷上常有毁言谤语;而阿城大夫(今山东阳谷)则相反,不务政务,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阿城大夫极善钻营,依次廷上却日有美言。田齐威王为了鉴别这二人的真实情况,不偏信,下令派人详查,查得真情后,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而对阿城大夫则处以烹刑(油炸)。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饰非。田齐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齐国弊除政清,国内大治。田齐威王决心王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乃父齐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南子守南城拒楚,田肹高唐拒赵,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他把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还要珍贵的国家至宝。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齐国两次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并两次打败了当时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到田齐威王末年,齐国已经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田齐威王传有四子:威氏、却氏、靖国君田婴、田齐宣王田辟疆。田齐宣王继承其父田齐威王之志,用武助文。周郝王元年(田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北方的燕国发生内乱,田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五十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了燕国。田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在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田齐宣王也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在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见诸于记载的著名人物,还有儿说、告子、驺奭、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十五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田齐宣王所助之稷下学宫当时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古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史称“威宣盛世”。田齐威王的后裔以先祖功绩为上荣,遂以田齐威王的谥号“威王”为姓氏,称威王氏,后多省文简化威单姓王氏、威氏,其王氏族属琅玡王氏,其后裔子孙中有迁徙至云南地区者,称镇彝威王氏。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
二、迁徙分布
威王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由于其已多简改为单姓王氏、威氏等,因此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却只有齐郡、琅琊、高阳、陇川四个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陇川县:东汉时期归永昌郡哀牢县,唐朝时期的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属大理金齿。南宋朝绍兴三十年(庚辰,公元1160年),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云南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了麓川王朝政权。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忽必烈在麓川统辖范围设置了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至朝元顺元年(庚午,公元1330年)又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公元1355年),在姐兰(今缅甸南坎)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明朝政权推翻了元朝,在“三征麓川”后,明朝正统九年(甲子,公元1444年)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明正统十二年(丁卯,公元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二十八代,执政五百零三年。清沿明制。到了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1950年5月陇川解放。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同年10月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1969年建人民公社。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四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七个乡,共六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个居民委员会,六百七十一个自然村,七百二十六个村民小组。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四个分场四十五个队(站)。2005年陇川县撤销了姐乌、赛号两个乡的建制。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陇川堂:以望立堂。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威王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齐国,为周王朝所分封的诸侯大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之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今山东沂水)、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齐国是一个大国,在诸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至齐桓公姜小白时“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盛极一时。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本来春秋初年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数十个,后经不断兼并,小国渐被消灭。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旧国,韩、赵、魏则由瓜分晋国而形成,而这时的齐国,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周简王姬夷二十七年(齐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5年),田完的第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国灭了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了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从而取得了齐国公族与国民的支持。齐国至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剥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借此增强了势力。这就是史书所称的“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后来田乞与齐国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当时齐国由国、高二氏当权,田乞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伪事高、国者”,暗地里却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彻底推翻国、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逝世,国、高二氏立公子荼(姜荼)为国君。田乞乘机发动政变,赶走了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简公。田乞则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田乞逝世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田成子继续采用田乞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田氏阴行德于民,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周敬王姬匄三十九年(齐简公姜阳生四年,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了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了齐平公姜骜,进一步把持了政权。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亲民政策,成为国民人心所向,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
周安王姬骄十一年(齐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周安王十六年(齐侯田和元年,公元前386年),东周之君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遂绝其祀,齐国全部为田氏一族所统治,史称“田氏代齐”。因为仅国君易姓,国名并未改变,故春秋时期的齐国被称为“姜齐”,而战国时期的齐国则被称为“田齐”。田和之后有田齐候田剡,田齐侯传孺子喜,是为田齐桓公田喜。田齐桓公传田齐威王。史称的田齐威王,即田因齐。因原为陈氏,亦称陈威王、田威王。田因齐为齐国君主后,大治齐国,威震海内,自周显王姬扁十三年(公元前356年)继位后在位三十六年,到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病逝,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田齐威王初即位后,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很快即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田齐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齐威王见邹忌是个人才,不卑布衣,三个月后就用以为相国。邹忌加紧整顿齐国朝政,改革政治。当时齐国有个即墨大夫(今山东平度),勤理政务,荒地得垦,人民富饶,但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不结纳近臣,故时廷上常有毁言谤语;而阿城大夫(今山东阳谷)则相反,不务政务,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阿城大夫极善钻营,依次廷上却日有美言。田齐威王为了鉴别这二人的真实情况,不偏信,下令派人详查,查得真情后,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而对阿城大夫则处以烹刑(油炸)。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饰非。田齐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齐国弊除政清,国内大治。田齐威王决心王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乃父齐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南子守南城拒楚,田肹高唐拒赵,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他把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还要珍贵的国家至宝。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齐国两次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并两次打败了当时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到田齐威王末年,齐国已经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田齐威王传有四子:威氏、却氏、靖国君田婴、田齐宣王田辟疆。田齐宣王继承其父田齐威王之志,用武助文。周郝王元年(田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北方的燕国发生内乱,田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五十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了燕国。田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在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田齐宣王也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在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见诸于记载的著名人物,还有儿说、告子、驺奭、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十五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田齐宣王所助之稷下学宫当时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古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史称“威宣盛世”。田齐威王的后裔以先祖功绩为上荣,遂以田齐威王的谥号“威王”为姓氏,称威王氏,后多省文简化威单姓王氏、威氏,其王氏族属琅玡王氏,其后裔子孙中有迁徙至云南地区者,称镇彝威王氏。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
二、迁徙分布
威王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由于其已多简改为单姓王氏、威氏等,因此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却只有齐郡、琅琊、高阳、陇川四个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陇川县:东汉时期归永昌郡哀牢县,唐朝时期的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属大理金齿。南宋朝绍兴三十年(庚辰,公元1160年),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云南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了麓川王朝政权。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忽必烈在麓川统辖范围设置了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至朝元顺元年(庚午,公元1330年)又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公元1355年),在姐兰(今缅甸南坎)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明朝政权推翻了元朝,在“三征麓川”后,明朝正统九年(甲子,公元1444年)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明正统十二年(丁卯,公元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二十八代,执政五百零三年。清沿明制。到了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1950年5月陇川解放。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同年10月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1969年建人民公社。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四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七个乡,共六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个居民委员会,六百七十一个自然村,七百二十六个村民小组。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四个分场四十五个队(站)。2005年陇川县撤销了姐乌、赛号两个乡的建制。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陇川堂:以望立堂。
- 2017年September月40:34:20
- tonesoft访客
- 威王姓留言
- [现0条]
岗帻耜滥檩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54218.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55600.html
http://www.zsdlw.com/space/show-news-28389-5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