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姓为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直接后裔。
江苏宜兴南部山区的涧坞村是勇姓家族集聚地,村庄鲜有不姓勇的人家。因此,在涧坞周围方圆几十里内问起勇家村,知情人不在少数。勇家村真正的名称叫涧坞村,分东村、西村两处,东西两处村落中间有往来江浙的山区通道。
在宜兴,关于勇家村的说法很多,且具传奇色彩。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古时一批胸前挂着“勇”字的士兵们躲避战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大夫熊勇携家人潜逃至此并改勇字为姓,中国勇姓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年逾古稀的老会计勇小我是勇家村的文化人之一,他家中珍藏着六大本《勇氏宗谱》。这部宗谱修于1931年,上面记载由从勇氏第一世始祖静安公开始的传承情况。第一世始祖静安公明朝人,生于1426年,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人,曾做过“训导”、“修织郎”等官职,官职并不大,是从七品的官吏。据《勇氏宗谱》称,静安公看中了江南宜兴涧坞村这个地方山青水秀,于是文武全才的他,带族人隐居于此,后改姓勇,从此,勇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姓氏沿用至今。
从这部宗谱来看,勇姓的来历少了些传奇成份,但为何是取勇姓,宗谱中并未明确说明,这也是个未解之谜。勇家村上年纪的老人觉得,这个姓氏的由来与“两军对垒勇者胜”的说法有关,与军事有关。据当地民间传说,涧坞村的“勇”姓祖先,就是清初的一批明军将士。路过的明军在此安营扎寨,按军装背上的“勇”字为姓。从此,他们便成了患难与共、异祖同宗的同姓兄弟。
除此之外,宜兴当地谱牒文化研究者认为,勇姓只是个普通的姓氏,并无特殊之处。春秋战国时期,秦灭楚,楚大夫熊勇携家人逃至吴国(今江浙一带)并改勇字为姓,隐姓埋名。其后人勇获拜为吴国大夫,子孙繁衍至今。《姓源》记载:“楚子熊勇之后。”因为楚国公族是黄帝后裔,所以勇姓源于黄帝。
宜兴勇家村《勇氏宗谱》记载的“宗规”要求族人“首读次耕再次医,文章可以经国显亲扬名”、“家贫不能读书当勤于耕,可以养亲谋食亦不失务本之意”,强调读书、安份守已过日子。如今,这条宗规依然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勇姓后人,涧坞村一直有崇尚读书的氛围,考上大学并在外学有所成的勇姓后人很多。
宜兴勇姓宗谱中记载有“家训”,内容为“顺父母、利兄弟、训子孙、睦宗族、端术业、息争讼、严赌博、公交易”。这种传统的家族规约虽然如今业已淡化,但无形之中仍有着一定的影响。“赌博之类的东西在我们村上就很少。”勇小我称。他还介绍,村民共用一条山涧水,“上游吃,中游用,下游洗”,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几百年来从未发生动摇。虽然,勇氏先祖本意是找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隐居山林,陶然足乐”,但这里并不太平。《勇氏宗谱》记载,1924年,江浙军阀混战,涧坞村遭受蹂躏,几乎毁于一旦。抗战期间,这里也未得到幸免,勇小我的父亲就是被日军的炮弹炸死的。
目前,勇氏从第一代算起已传到第21代。因为地处偏僻,有些勇姓后人已经迁徙到北方城市。其中,从第十代开始,有宜兴涧坞勇氏后人往长江南岸的江苏省江阴市顾山迁徙,目前在顾山有二三千勇氏后裔。现从反映看好象是这样。
小桃源里的勇姓氏族
湖父镇的涧坞村,住着一个庞大的勇姓氏族。“百家姓”上没有勇姓,对于勇姓的来历,过去有各种说法。为“正本清源”,笔者走访了持有勇氏家谱的勇水洪老人。
勇氏祖先原为山东登州府楼霞县人,家谱记载:自栖霞来游宜兴,乐山水之胜。群峰叠嶂,万壑争流,土地平旷,仿佛桃源也,遂卜居积石坞。积石坞即最初勇氏祖先定居的山谷,这位祖先名镇,字静安,生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他何时来宜兴?老家还有那些人?这些均因“经兵燹,谱牒残缺”而失传。因此,到积石坞后,只能推崇他为第一世祖。
勇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9年)。当时,勇姓氏族较为贫困,十一世孙勇万兴与族中兄弟盘林等三人商量后,都愿将自家山上林木尽助建祠,“同族一侄女不仅尽其林木,还助银十两。”万兴很感动,表示还要变卖自家田产,族长云龙也表示要“协力一心谋之”。于是“叔伯兄弟无不乐从之”,在祖先静安的墓地牛尾山下建祠,“不数月而告成,为千秋之永妥。”
勇氏家谱中,家训较为完善,这是为子孙昌盛定下的戒律和警示。勇氏历代以来严守家训,男耕女织,处事真诚,为人本分,美名逐传至京城。乾隆下江南寻得父亲后,便私访积石坞,发现勇氏子孙果真在此安居乐业,龙颜大悦。于是差人向族长要来文房四宝,在山门下写下“仿佛桃源”四个大字。少顷,得知皇上御察到此,山村一片欢腾。后来,族长把积石坞山门改建成一座门楼,并在门楼墙上拓下皇上御笔作横批。门楼主柱两边,请地方贤达撰写一副对联:千秋祖德勇氏传承积石坞,名山一角游人命为小桃源。当时为何不直接写皇上命为小桃源呢?这是地方贤达的高明之处。试想,除了皇上,谁敢用“命”字,但是皇上是微服私访,若故意挑明,怕有假授圣旨之虞,故不敢造次。可惜,此门楼在文革中夷为平地。但勇氏子孙在宜兴一直繁衍至今,并将他们诚恳忠善的品格精神汇入了宜兴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子孙后代为宜兴的繁荣昌盛秉承祖训,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