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6/23 17:13:00
共1774字 评价:0
共1774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职,出自秦、汉朝时期秘祝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1] 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的功德尊严,汉朝沿袭之。“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但毕竟极少。“秘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仅对帝王一人负责,多为世袭,权势极大。汉文帝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他在汉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诏,废除了“秘祝”之官职,并且对众大臣声明:“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由此,开启了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宏伟篇章,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
“秘祝”消亡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之称为姓氏者,以念先祖之威赫,称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这在史籍《西秦录》亦有相同的记载,“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农历11月,鲜卑族人、代镇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国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之后东征西讨,使西秦国雄傲一时。东晋太元十一年(西秦建义二年,公元386年),位于南安郡(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率诸羌试图攻击乞伏·国仁,诸羌四面包围了西秦都城鹯阴(靖远,今甘肃白银平川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而西秦国刚建立一年,百官们大是惶恐。乞伏·国仁对大家说:“先人有夺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饵敌,羸师以张之,军法所谓怒我而怠寇也。”于是亲率五千兵将,袭其不意,大败之。因此,秘宜对乞伏·国仁十分信服,遂与弟弟莫侯悌率其羌众三万余户主动降附于乞伏·国仁。乞伏·国仁大喜,特拜秘宜为东秦州刺史(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一带)。在秘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氏族首领名字秘宜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秘氏,在南北朝后期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六百三十位,以天水、南安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淄博市高青县,河北省的衡水市故城县、晋州市、无极县、博兴县、灵寿县、平山县、深泽县,上海市宝山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省的长治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高青县、滨州市阳信县、德州市武城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约两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6%左右。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职,出自秦、汉朝时期秘祝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1] 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的功德尊严,汉朝沿袭之。“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但毕竟极少。“秘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仅对帝王一人负责,多为世袭,权势极大。汉文帝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他在汉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诏,废除了“秘祝”之官职,并且对众大臣声明:“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由此,开启了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宏伟篇章,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
“秘祝”消亡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之称为姓氏者,以念先祖之威赫,称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这在史籍《西秦录》亦有相同的记载,“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农历11月,鲜卑族人、代镇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国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之后东征西讨,使西秦国雄傲一时。东晋太元十一年(西秦建义二年,公元386年),位于南安郡(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率诸羌试图攻击乞伏·国仁,诸羌四面包围了西秦都城鹯阴(靖远,今甘肃白银平川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而西秦国刚建立一年,百官们大是惶恐。乞伏·国仁对大家说:“先人有夺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饵敌,羸师以张之,军法所谓怒我而怠寇也。”于是亲率五千兵将,袭其不意,大败之。因此,秘宜对乞伏·国仁十分信服,遂与弟弟莫侯悌率其羌众三万余户主动降附于乞伏·国仁。乞伏·国仁大喜,特拜秘宜为东秦州刺史(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一带)。在秘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氏族首领名字秘宜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秘氏,在南北朝后期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六百三十位,以天水、南安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淄博市高青县,河北省的衡水市故城县、晋州市、无极县、博兴县、灵寿县、平山县、深泽县,上海市宝山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省的长治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高青县、滨州市阳信县、德州市武城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约两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6%左右。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