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
相传,夏代郑国公姓萨,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做了郑国公以后,勤政亲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爱戴.有一次,随大王启[大禹的儿子]外出打猎,启因为追逐一只受伤的天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野鸡]而踩坏了很多农民的庄稼,为此,萨公就与大王争执了起来.从此,我们的老祖宗就和大王接下了梁子.
在后来的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我们的萨公常常受到大王的阻挠而不被重用.于是萨公心怀不满,纠集一班大臣而密谋造反,在事情还没有开始以前,这一消息就已经走漏了,这可是要杀头的呀!可是在大王询问此事的时候,萨公他们打死都没有承认.鉴于这班大臣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当时的情况,大王启还是没有杀掉他们,只是对"刑部"说:"去头割耳!".刑部的头头原来是萨公一手提拔的,于是,他很圆滑的处理好了这件事,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告诉萨公:"老人家,你就把你的姓中除掉一个草字头,再除掉左边的挂耳,就姓产吧!"萨公为了"留得青山在"就只好委屈的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见.于是,远走他乡,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又因长江流域老发水荒,于是,老祖宗们常常搬家,于是,在现在的陕西,江西,安徽[以安徽安庆居多],四川,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都能够找到我们产姓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产姓的祖宗天资聪颖,禀赋很高,为中华民族中十分优秀的一员.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产姓的优秀儿女也必将在中华民族崛起之过程中为我们的家族再添上辉煌的一页!为新人类的发展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我们山西也有 产氏家族 并有族谱,族谱从康熙年间开始记载。我父1922年出生,家谱并没有记载,只记到我爷爷。我们老人的老家在湖北郧西,据说那里的坟地很大。家谱记载迁往江南 四川 山西的子弟很多。]
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家谱文献《姓苑》记载:“产,姓,彭城人也,郑子产之后。”
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姬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郑僖公姬恽五年(公元前566年),郑穆公之子姬騑(子驷)为郑国宰相,子驷谋杀了郑僖公姬恽,立其子姬嘉即位,是为郑简公。当时郑国诸公子皆欲诛杀宰相姬騑,结果姬騑先下手为强,尽除诸公子。郑国由姬騑执政,郑简公成了摆设。后晋国伐郑国,姬騑赶紧与晋国结盟;由此惹恼了楚国,出兵伐之,姬騑又赶紧与楚国结盟。到了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诛杀了姬騑,任公孙侨为上卿,在公孙侨的政治举措下,郑国赖以存。公孙侨在上卿位三十六年。
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公孙侨的父亲公子姬发率军攻打蔡国,大胜,当时郑国人皆喜。公孙侨却指出此举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反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公孙侨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开始率家兵攻打北宫,并在国人的支援下平息了变乱。
当时姬騑与晋、楚两国签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结果引起郑国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当时姬騑打算强制推行改革政策,公孙侨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郑国政局。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姬騑终因专权而被杀,公孙侨得立为卿,任少正。在与春秋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公孙侨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维护了郑国的权益。
郑简公十八年(公元前548年),公孙侨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时,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国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公孙侨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
郑简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楚康王熊昭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公孙侨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简公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姬伯有被杀。公孙侨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姬罕虎的支持下,于公元前543~前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公孙侨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史籍《左传》、《史记》等书籍中。
公孙侨是一个刚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为了保持贵族的某些特权,他不但不公开反对周礼,反而赞美它,甚至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公孙侨执政后,却进行了一系列违反周礼而有利于封建化的改革,甚至带有比较激进的法家色彩。因此,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中于礼、法之间的特征。
公孙侨在法律上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
①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公孙侨“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②主张“以宽服民、以猛服民”:在统治劳动人民的方法上,公孙侨第一个提出了“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
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公孙侨的“以宽服民”之策,法家责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公孙侨的“以猛服民”之册。
公孙侨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
对于晋、楚两霸,公孙侨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
公孙侨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
公孙侨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强调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
公孙侨十分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郑国在公孙侨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公孙侨既是守旧的士大夫们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公孙侨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
公孙侨执政二十余年,做到了“谦恭、尽责、惠民、义行”,是做实事的榜样,孔子也予其高度评价,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
在公孙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产氏,读音作shàn(ㄕㄢˋ)。
三.分布
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腊树镇居多,重庆市的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天津市,上海市,陕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产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五.字辈排行:
大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家谱产氏字辈:“志必宗同.原本自立.光启斯文.世余芳国”。 1994年重修家谱续产氏字辈:"恭仁有庆.寿延善新.德保华胜.顺意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