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於陵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於陵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8/19 15:10:00
7834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贤哲陈仲子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姓氏篇》记载:“於陵氏,陈仲子,齐世家也,辞爵灌园,居于於陵,因氏焉,汉有议郎於陵钦。”在文献《荆州府志》中也有记载:“周有於陵子。”陈仲子,本名陈定,字子终,山东邹平人。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贤士、思想家、隐士。其先祖为陈国公族,先祖陈公子妫完避战乱逃到齐国,改为田氏,所以陈仲子又叫田仲子。陈仲子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由他的哥哥继承世卿世禄,齐国盖邑有他有的封地,年俸万钟之多。陈仲子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机会博览群书,并可以观察到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陈仲子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他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体力行,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行贿受贿古已有之,对于贿物,陈仲十分反感,将其视为“不洁之物”。陈仲子的哥哥在当时担任齐国大夫,享受丰厚的待遇,可是仍贪婪无度,经常借机勒索别人财物,或侵吞国家田产。对此陈仲子对此十分反感。有一天,他的哥哥接受了别人贿赂的几只鹅,得意洋洋在母亲面前卖弄。陈仲子知道后,公开指责哥哥的不正当行为。可是当陈仲子不在家时,母亲把鹅宰了,做成了菜,陈仲子没在意就吃下去了。他的哥哥便借机发挥说:“你不是看见我收的礼物生气吗?怎么跟着我一起吃这不干净的东西呢?”陈仲子听后,气得坐不住了,立即跑出去,用手伸进喉咙使劲抠,直到把鹅肉全部吐了出来。升官发财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对于不义之宫,陈仲子却坚辞而不受,自甘清苦。齐国君主听说陈仲子很才学,就请了他去,亲自听他讲学,又让他到稷下学宫当先生,并聘请他担任朝廷大夫之职,但陈仲子看透了齐王并未真心实行他的主张,只不过想借他来装点政权以欺世盗名,因此坚决辞官不作。
  陈仲子的哥哥听说他辞去了官职,很不高兴,就经常以兄长身份教训他。陈仲子感到实在无法长期同哥哥这样的势利之人住在一起,便与妻子一起商量,并劝说母亲同意后,夫妻双双离开家,到附近楚国境内的於陵(今山东邹平,一说山东淄博周村区)居住,自食其力,著书立说,过起自由的生活。不久,楚国君王听到他的才学和品德,赶紧派使臣两次带着重金来聘请他去当相国,但都被陈仲子婉言谢绝了。汉朝史书《列女传》中记载:“楚王闻於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往聘迎之,於陵子终曰:‘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曰:‘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君子谓於陵妻为有德行。诗云:‘愔愔良人,秩秩德音。’此之谓也。”为了避免楚王再来纠缠,陈仲子夫妻又来到齐国的长白山隐居,靠着妻子织布,他学远祖於则编草鞋,来换取一些衣食。有时他也给人家种地,来挣点粮食,生活得非常清苦,但不再受干扰。陈仲子先后坚辞不受齐国大夫、楚国国相等职,先“避兄离母”迁居於陵,后隐居在长白山中,终日为人灌园,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在史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载:“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可惜陈仲子最终饥饿而死。今长白山中有陈仲子遗迹多处,山下於陵故城旧有陈仲子墓以及他曾用过的古泉井等,长山城中还有陈仲子墓等古迹。由于陈仲子隐居在於陵,史称於陵子终,因此其后裔子孙以及居地之民因以为姓氏,称於陵氏,后多省文简化为於氏者。
  陈仲子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其学说自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於陵学派”,其主要事迹和思想记载于《於陵子》中。今存《於陵子》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全文凡十二篇:一曰畏人,二曰贫居,三曰辞禄,四曰遗盖,五曰人问,六曰先人,七曰辩穷,八曰大盗,九曰梦葵,十曰巷之人,十一曰未信,十二曰灌围。陈仲子认为,要始终保持清洁之身,首先要克己省身,保持清洁的心灵,不受丝毫的污染。有一年,山东大旱,人民吃水都成了困难。陈仲早晨起来背着瓦罐到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取水。天色很早,陈仲子从水不多的泉池中妥满一罐,水就几乎没有了。这时陆续来了一些取水的人,他们看到水已经没有,都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长呈短叹。陈仲子见到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惭愧,连声谴责自己为什么要跑在别人前头取光了水呢?并赶忙留住大家,把自己的水分给人产,自己一滴也不留。分完全水后,他干脆连罐子也摔碎了。后来,他竟然好几天也不喝一口水,谁劝也不管用,为的是惩罚自己抢在大家前头舀了水。还有一次,陈仲子的朋友请他去作客,回家的时候,路过同村人的菜地,看到人家地里的葵菜长得很喜人,就顺手拔了一棵,到家后炒着吃了。但吃下后越想越觉不对,忽然醒来,才知是一场梦。陈仲子想,既然能在梦中偷菜,说明我思想深处还有这种不好的念头。为了消除自己的思想负担,他决定去偿还人家。可是自己家中没有钱,也没有菜地。于是,他拿了一双自己编织的麻鞋,到同村人家中去赔礼。人家见他来请罪,莫名其妙。待他说出原因后,人家说什么也不收这双鞋,二人争执不下。陈仲子索性扔下鞋转身跑掉了。于是,那双鞋就一直放在地上,好多年都没人动一下,成为世人教育子女的教材。荀子曾把陈仲子列为战国时期六大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齐宣王田辟疆执政时期,孟子来齐国,曾高度评价陈仲子为“齐之巨擘”。汉朝名著《列女传》、以及司马迁的《史记》、晋朝名著《列士传》、晋宋文学家陶渊明、唐朝文学家张说等,均曾将陈仲子的清谦事迹写入史书或诗歌中,例如陶渊明曾有诗称赞他:“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由于陈仲子隐居在於陵,史称於陵子终、於陵仲子,因此其后裔子孙以及居地之民因以为姓氏,称於陵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
  於陵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但其分衍的陵氏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七十一位,多以京兆、於陵、晋陵、广陵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微山县於村,浙江省的舟山市岱山,湖北省的荆州市江陵县秦市乡,江苏省的常州市於村,上海市的宝山区,山西省的太原市,广东省的深圳特区,辽宁省的大连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於陵氏、於氏族人分布。
  郡望
  京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於陵:即今山东邹平县。从目前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来看,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由此可知,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邹平县境内就有勤劳智慧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文化。据旧志记载,最早夏曾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设立邹侯国,隶属青州。殷商时属营州(即青州),隶齐侯国。春秋时设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隶齐国。战国时属田姓齐国,隶属齐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雄,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邹平境内置县大约在西汉初期。楚汉战争以后,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当时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于梁邹立侯国。邹平县称梁邹之故即由此而来。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初置十三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三州,青州领平原、济南、千乘、齐、北海、东莱六郡。时邹平地区建有七县:邹平县(今孙镇东)、梁邹县(今韩店镇旧口村)、於陵县(今临池镇古城村)、朝阳县(今码头镇旧延安村东十五公里,史称魏王城)、菅县(今魏桥镇菅家村)、高苑县(今苑城驻地)、东邹县(今高青县花沟乡驻地),皆统属于青州部。邹平、梁邹、於陵、朝阳、菅县五县隶济南郡,高苑、东邹二县隶千乘郡。东汉初年,东邹县省废。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济南郡改称济南国,邹平、梁邹、於陵、东朝阳、菅县五县仍依西汉制,隶属青州部济南国。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刘旦封子刘伉为千乘王,千乘郡改称千乘国。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千乘国又改为乐安国(治所在今高青县高城镇西北),朝阳县改为东朝阳县,与高苑县同改属青州部乐安国。三国时期,建置未有变动。邹平地区六县仍依汉制。晋朝初期,废菅县并入东朝阳县。仍为邹平、梁邹、於陵、东朝阳,高苑五县,其中邹平、梁邹、於陵县隶属济南郡,东朝阳、高苑二县隶乐安郡。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昭分全国为十三州,并封皇族二十七人为国王,其子司马鉴被封为乐安王,立乐安国(今山东邹平苑城)。晋咸宁年间(公元275~280年)又将梁邹县封给乐安王,因此,梁邹、东朝阳、高苑三县隶乐安国。以后,於陵县曾改为乌陵县,不久废止,其地析入土鼓(今周村区王村镇东南张古城村)与逢陵(今邹平临池镇古城村)二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以后,梁邹县又省废。十六国时期,邹平地区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所统治,但政区建置未变。南北朝时,刘裕称帝,是为宋武帝,于梁邹县旧城侨立平原郡,又侨立平原县(今山东苑城,时高苑县已废)以属之。同时,分青州之地侨立冀州(今山东历城),以平原郡、县隶属之。宋孝武时,于故於陵县地置武强县(今周村区固玄村),又于县内置广川郡(今长山镇),郡县皆属冀州。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济南郡。又置临济县(今高青县刘家镇),属乐安郡。北魏占领山东后,于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将侨置冀州改为齐州,治历城。改平原郡为东平原郡,属齐州。又置平原县(今好生镇平原庄),与临济县同隶东平原郡。武强县隶齐州广川郡。邹平县失考。北齐时,废朝阳县立高唐县(今章丘水寨,北齐天保七年移治女郎山南)。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平原县治入东平原郡城旧口,东平原郡、广川郡与清河郡(今淄川)合并,仍称东平原郡,平原县、武强县、临济县皆隶之。隋朝初期,东平原郡废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降济南郡为齐州。将北齐平原县治移于邹平故城孙镇,仍称平原县。隋开皇六年,置朝阳县于菅城(治所即今魏桥镇菅家)。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北魏平原县治(今平原庄)置济南县。将朝阳县改为临济县,并移治于今章丘临济镇,而别置朝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又改平原为邹平县,隶齐州。改武强县为长山县,县治移入今长山镇,隶淄州。大业初,并济南县入长山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省朝阳县入临济县,隶齐州。隋大业三年,高苑县治移至长乐城(即今高青县高城)。同时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邹平县、长山县、临济县、高苑县又皆隶齐郡。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改郡为州,仍实行州、县两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山东省设立总管府,在临济县治设邹州,邹平、长山、临济、高苑等县均隶之。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邹平县治移于赵台城(今九户镇古王台)。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邹州废止。邹州原所属邹平、临济等县改隶谭州(今章丘平陵城),同时又将邹平县治由赵台城复迁回孙家镇。长山县、高苑县改隶淄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山东大部为河南道。同时谭州废止,邹平县改隶淄州,临济县改隶齐州。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析高苑县地于汉梁邹废城(旧口)置济阳县,隶淄州。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济阳县又省入高苑县。五代时期,邹平、长山、高苑三县仍隶淄州,临济县隶齐州。宋朝初,仍沿袭唐朝时的道、州、县三级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全国十道为十五路,实行路、州、县三级,邹平地区诸县及淄州隶属于京东路。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临济县省废,其地分别析入邹平、章丘二县。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邹平县治又移于济阳县废城(旧口)。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高苑县为宣化军,后复为县。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北宋王朝又将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邹平、长山、高苑三县及淄川同隶京东东路淄州。宋末金初,由于战乱,为利于自保,邹平县城由旧口迁至今邹平县城。金代,政区建置基本沿袭宋制。邹平、长山、高苑三县仍隶京东东路淄州。宋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7年)在邹平县地赵岩口立齐东镇(今台子镇旧城渡口处)。元朝初期,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而形成了省、路、州(府)、县四级政治体制,在济南设立济南路总管府。邹平、长山、高苑隶济南路总管府淄州。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析邹平、章丘县地,以邹平县之齐东镇立齐东县,隶济南路。析邹平之青平镇立青城县,隶陵州。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淄州升格为淄州路,并置总管府,邹平、长山、高苑仍隶之。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实行“划境之制”,邹平县划归济南路总管府直接管辖,高苑县划归益都路管辖。齐东、青城两县则划归河间路(今河北献县)管辖。同时淄州路改为淄莱路。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淄莱路又改为般阳路,长山县属之。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建制仍为省、府、州、县四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邹平、齐东二县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长山县隶般阳府,高苑县隶青州府。此后,境域多有变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青城县省废,其地析入邹平、齐东二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般阳府降为淄川州。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淄川州废,长山县又改属济南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立青城县,亦属济南府。自此,邹平、长山、齐东三县鼎足而立,一直延续到1956年。1956年3月,邹平县、长山县合并为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田镇)。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将其原辖青城、花沟、黑里寨、九户、魏桥、码头六个公社划归邹平县。同时邹平将其原长山县所辖马尚、房镇、南闫、张坊四个公社分别划入淄博市张店、周村两区。1961年10月,高青县恢复,邹平县复将青城、花沟、黑里寨三个区划归高青县。自此,邹平县境域始定。邹平、长山、齐东三县相继合并后,原属三县的县城都在今县境内。其中长山镇和魏桥镇(初为齐东县府驻地)分别变为邹平东部和西北部的两个重镇。截止到2005年,全县计有长山、魏桥、青阳、西董、好生、临池、焦桥、韩店、孙镇、明集、九户、台子、码头十三个镇和黛溪、黄山、高新三个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辖八百五十八个村委会。
  晋陵郡:又名延陵郡、毗陵郡、常州府。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苏江阴申港);周灵王二十五年(甲寅,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三百四十五年。西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甲寅,公元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五百零六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十四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七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西晋惠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为避东海玉世子晋陵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二百九十余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三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郡,以州统县。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一千四百年。唐武宗会昌四年(庚申,公元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八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晋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曾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三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於陵堂:以望立堂,亦称邹城堂。
  晋陵堂:以望立堂,亦称延陵堂、毗陵堂、常州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於陵姓介绍信息修订
    2009年May月
    270:9:12
    於振煜於振煜
      我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这一般很少人能读出来。就算读出来也是音调不对。西西
    於陵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8年May月
    2214:58:6
    向於氏后代问好访客
      於氏祖辈名人很少,可能与祖辈的读书人多少有关,读书人的多少,可能与祖辈的经济水平分不开。要於氏能发展,必须用功读书,力争为於氏争光。
    於陵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8年February月
    1810:1:27
    安徽淮南市古沟乡於湖村於祥玉
      我们这现辈分:点士大德元,岁传家祥全,殿云文保太,永久广良善;
    於陵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1810:22:32
    我们的姓是最好的!!!!!!!!!於龙基
      我的名字独一无二吧!!1嘿嘿。。。。。。。。。
    於陵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7年September月
    2113:42:15
    於氏家族於红刚
      我要加如於氏大家族
    於陵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於陵yu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於振煜:於振煜(2009/5/27 0:09:13)
  • 我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这一般很少人能读出来。就算读出来也是音调不对。西西
  • □访客:向於氏后代问好(2008/5/22 14:58:07)
  • 於氏祖辈名人很少,可能与祖辈的读书人多少有关,读书人的多少,可能与祖辈的经济水平分不开。要於氏能发展,必须用功读书,力争为於氏争光。
  • □於祥玉:安徽淮南市古沟乡於湖村(2008/2/18 10:01:27)
  • 我们这现辈分:点士大德元,岁传家祥全,殿云文保太,永久广良善;
  • □於龙基:我们的姓是最好的!!!!!!!!!(2007/10/18 10:22:32)
  • 我的名字独一无二吧!!1嘿嘿。。。。。。。。。
  • □於红刚:於氏家族(2007/9/21 13:42:15)
  • 我要加如於氏大家族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