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根溯祖?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两姓,一为封姓,一为封父姓。?2、北魏时,有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
二、郡望堂号【堂号】?"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郡望】:?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三、历史名人?
?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城壁???唐初丞相
封?孚:南燕名臣。初仕慕容宝,后入南燕,仕慕容超,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谦虚博约。晚节尤伉直。?
封?肃:后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隆之:后魏吏部尚书。奇谋妙算,历事五帝,四为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
封常清:唐朝安西节度使;岑参诗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四、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封姓现在大约有千户以上,主要分布在内乡、西峡两县。始祖封肇,原籍山东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内乡县任教谕之职,卸任后定居于内乡,传世八代,繁衍三百余户。明末匪猖。张献忠、李自成从陕西经商洛由武关入豫,烧杀抢劫,内乡首当其冲,受害最重,不少姓氏,无一幸存。封氏族众死亡惨重,百不留一。直到康熙年间,十世祖封遇昌统计,仅有一十三户。我们已经在一九九七年修编了“内乡、西峡封氏族谱”,由于条件有限,无法编写十世以前的祖系,更不能接续山东之根。希望从南阳外迁的封氏族人和山东的本家,能为我提供信息,使我在有生之年重修族谱。电子邮箱:fda1943@yahoo.com.cn?????封德安
五、陕西省长安区炮里乡伯夷坊封姓人家现在大约有一千户左右。该村地处西安市东40华里处的白鹿原(亦称首阳山)上。北临鲸鱼沟,风景秀丽,民风古朴。据传是商朝伯夷不食周粒的隐居地,伯夷死后便葬于此。伯夷的后人从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据封姓人讲,他们便是伯夷的后裔。周天子为纪念他,在此处修建伯夷庙,此处从此称为伯夷坊。每当雨过天晴,头枕在庙门前的门槛上便可以看到长安城东门(现在仍可看到西安市)。这便是民间盛传的“卧看长安”。原上关于周朝的传说甚多,当地许多地名均在二千多年左右。庙前便是风景秀丽的鲸鱼沟。相传周天子欲在原上建都,鲸鱼闻后,怕担负不起城池的重量,顺沟向西逃跑。逃跑途中,鲸鱼怕被发现,便化成一个寨子,即现在西安市南郊的“鱼化寨”。玉帝发现后,用铁索将其缚住,关押在长安城下,并在上建都城,以防鲸鱼逃跑。传说钟楼下有一水眼,与大海相通。解放前,二虎守长安时,西安城内十分缺水,人们在城中钟楼附近井内打水时,打到一条很长的铁链,众人将铁链拉上一半时,顿时地动山摇,打水人赶紧把铁链扔入井中,方的安宁。每到春、夏、秋是鲸鱼沟内风景最好的时节。林壑优美,风景宜人。有清泉、竹林、桃林、杏林、等多种果林,沟底有条河,名叫“鲸鱼沟河”其末端与浐河汇聚,此河是古镐京(今西安)的主要水源之一,古称“长河”。周平王打猎至此饮马时,闻此传说即命此河为“鲸鱼沟河”(史书中有记载),从此二千年多年未变。河中游有一天然大潭,传说是鲸鱼的藏身之地。潭内鱼种很多,尤以草鱼为盛,最大的草鱼有两米多长。站在原上,向南望去,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依稀可见,山势起伏,十分壮观。相传,秦岭里的动物每年古历六月(麦收时节)都要来此朝拜,每次朝拜都有一种动物在此地迷失方向。解放后,原上曾有豹子、狼、鹿等动物出没,鹿出没尤多,关于鹿的传说很多。相传周平王在此打猎,发现一只白鹿,随后追赶,赶到一村前,白鹿没有了踪影,派人包围村子,仍无踪迹,便命名该村为“迷鹿村”,该村沟内产灵芝。现在仍有“迷鹿村”、“神鹿坊”等村名。白鹿原亦因此得名(史书中有记载)。从太空中看,白鹿原如一条东西走势腾空起伏在八百里秦川腹地之上的巨龙,十分清晰。此处虽距西安市四十余里,但是地势较高,无交通要道通过,非本土人士稀至。因此两千多年来,未遭战火侵袭,地貌经久无大变化,村中有千年古槐数株。至今,当地人十分重义,崇尚读书。据当地老人讲,清末此地有一句顺口溜“上了八里坡,伯坊的秀才比驴多”(伯坊,伯夷坊的简称)。现代著名戏曲艺术家封至模、著名画家封五昌便是该村人士。??电子邮箱:f2188@sina.com.cn
六、广东、广西两省清远、雷州及容县、北流、岑溪、宾阳等地有封氏族人合计约2万多人,系南宋于河南祥符南迁,后至容州落籍,至今已29世。若有祥符封氏族人,或先祖亦河南祥符的封氏族人,请联系QQ469454370
七.湖南衡阳一带也有封氏分布,但是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衡南三塘附近.
八.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约有封氏族人1万多,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很多迁移四川、云南。联系email:987654321china@126.com
九.安徽定远县封庄村,封氏后裔(渤海郡,紫泥堂)我们这个支系的一世祖是封起还。起还公之前的亲缘关系无只字片言司供追寻。因此认定起还公为一世祖,当时符合唯物史观的。起还公原为李总管幕僚。明末崇祯年间即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加上满清入关,全国各地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为避战乱起还公随李总管从江西瓦砾坝迁至庐州(今合肥市)。后庐州被起义军张献忠部攻破,起还公又带伤避乱隐居于合肥东北乡下。建立了封家土叚(即今封土叚)村起还公从此投笔务耕,其子即二世祖~祖源~祖远~祖暹~祖德也随之而来。由于起还公善理农功,家计渐饶。又新购田产,建封沟埂村,供祖远公及其后裔居住经营;建封家庄(既今封庄村),供祖暹公及其后裔居住经商。而祖源,祖德二公仍留在封土叚及附近繁衍生息。据后来的发展推断,祖源,祖德二公家族的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今天的封大郢。迄今封大郢是本支系保持百分之百纯封姓族人居住的唯一自然村落。二世祖兄弟四人分别在封土叚,封大郢,封沟埂,封家庄(今封庄村)等处繁衍生息,至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七零年前后,以达七十余户,数百人口,百年之后的今天,(包括未入本次三修谱的外地人丁)已曾加到今千户,三千多人口。从一世祖起还公算起,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我一直在追寻我始祖根在何处,从江西什么地方迁移到合肥的到目前为止我安徽封氏没有一人知道,如那位宗亲知道点资料请联系我,QQ707821213,欢迎封氏族人加入QQ群 46992912封氏家族后裔群. 紫泥堂十四世孙 封乃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