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June月1217:25:19
- 壮氏后人
张波
- 壮姓留言
- [现0条]
- 2012年October月621:51:16
- 花甲老人续写族谱
壮志
- 壮姓留言
- [现0条]
- 2012年October月621:49:50
- 姓氏评论
壮志
- 壮姓留言
- [现0条]
听爷爷说 我们以前姓壮 百年前在甘肃庆阳居住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 移民逃难到陕西榆林 改姓张 很想找到组织 联系电话15929013171
民国版《壮氏族谱》重现丹阳 花甲老人续写族谱
2012-09-13 16:52 来源:丹阳网
丹阳网9月13日消息:在中华民族的众多姓氏中,“壮”姓是稀有的姓氏,《百家姓》中也不见其踪影,因而鲜为人知。然而在丹阳,就有壮氏家族存在,还诞生了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更为难得的是,丹阳壮氏后人手头还保存着一部完整的家谱。
在家住大定船社区的壮建华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这部保存完好《壮氏族谱》。族谱共有16册,都是宣纸线装本。据了解,壮姓是稀有的姓氏,不在《百家姓》记载的姓氏之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壮驰兹是第一个以壮为姓的人,而丹阳壮氏则以壮拱辰为始祖,距今已有近千年,壮拱辰生有三子,长子吉贤迁丹阳城内南桥,二子吉安住圣谟里(今大泊),三子吉馨迁丹徒东湖头,而壮建华就是二子吉安的后代。壮建华告诉记者,这本民国版的《壮氏族谱》历经解放战争、文革保留至今,十分珍贵。
据记载,《壮氏族谱》始修于明朝天启五年,也就是1625年。历经14次续谱,最后一次续谱为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 时至今日,有感于先祖们编纂以及保存《壮氏族谱》的艰辛与不易,63岁壮建华和他的72岁高龄的堂叔壮金星决定要为《壮氏族谱》续谱。
壮氏后人壮建华说,作为一种历史责任,这个老祖宗修了几百年下来了,而且又是避免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留存下来的,就要把它继承下去,修好家族历史,叔侄两个配合起来,在发动一些村民。壮建华续写族谱的决定也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如今壮氏各支后裔迁徙各地很多,近的散居在丹阳各地,远的已经迁徙至河南、湖北等地,族裔已无从查考,这都给年事渐高的壮建华的续谱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目前,壮建华和堂叔壮金星已经初步收集了丹阳开发区上壮村和下壮村两个村100多户壮氏后人的信息,壮建华正在一一梳理,希望能够逐一接上先祖根脉。
2012-09-13 16:52 来源:丹阳网
丹阳网9月13日消息:在中华民族的众多姓氏中,“壮”姓是稀有的姓氏,《百家姓》中也不见其踪影,因而鲜为人知。然而在丹阳,就有壮氏家族存在,还诞生了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更为难得的是,丹阳壮氏后人手头还保存着一部完整的家谱。
在家住大定船社区的壮建华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这部保存完好《壮氏族谱》。族谱共有16册,都是宣纸线装本。据了解,壮姓是稀有的姓氏,不在《百家姓》记载的姓氏之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壮驰兹是第一个以壮为姓的人,而丹阳壮氏则以壮拱辰为始祖,距今已有近千年,壮拱辰生有三子,长子吉贤迁丹阳城内南桥,二子吉安住圣谟里(今大泊),三子吉馨迁丹徒东湖头,而壮建华就是二子吉安的后代。壮建华告诉记者,这本民国版的《壮氏族谱》历经解放战争、文革保留至今,十分珍贵。
据记载,《壮氏族谱》始修于明朝天启五年,也就是1625年。历经14次续谱,最后一次续谱为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 时至今日,有感于先祖们编纂以及保存《壮氏族谱》的艰辛与不易,63岁壮建华和他的72岁高龄的堂叔壮金星决定要为《壮氏族谱》续谱。
壮氏后人壮建华说,作为一种历史责任,这个老祖宗修了几百年下来了,而且又是避免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留存下来的,就要把它继承下去,修好家族历史,叔侄两个配合起来,在发动一些村民。壮建华续写族谱的决定也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如今壮氏各支后裔迁徙各地很多,近的散居在丹阳各地,远的已经迁徙至河南、湖北等地,族裔已无从查考,这都给年事渐高的壮建华的续谱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目前,壮建华和堂叔壮金星已经初步收集了丹阳开发区上壮村和下壮村两个村100多户壮氏后人的信息,壮建华正在一一梳理,希望能够逐一接上先祖根脉。
壮姓是我国的希有姓氏,百家姓里找不到踪影,也鲜为人知。最近,笔者在采访丹阳棉纺织厂一位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壮逸风时,获悉其家族保存有《壮氏族谱》。
该谱保存在退休干部壮建华家中,在文革期间,造反派横扫资修封书籍,抄家聚集了很多家谱、书籍,堆积在当时的大队部,准备第二天焚烧,时任大队干部的壮建华父亲壮德胜,发现壮氏族谱后,便偷偷地放到一边,晚上悄悄地搬回家藏了起来,这套壮氏族谱才得以重见天日。
该谱初修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历经14次续谱,最后一次续谱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丹阳城内、吕城、丹徒等族人共修族谱,由大同书局印制,共线装16册,堂号为谆叙堂。
该谱开篇序直言,“吾族经史不概见,至《国语》载,晋有贤壮驰兹者,其生平行事无可考。唯答赵简子问,寥寥数言垂为不朽,而此外无闻焉……迨宋室南渡,壮拱辰以护驾功封指挥之职,宜若大可为者,乃目击时艰,急流勇退,隐处于丹徒赤城岗,而后迁圣谟里(丹阳大泊)。该谱还记载,壮氏护太祖有功,子孙世袭爵指挥,世居河南桐柏县,靖康之变,指挥使拱辰公护高宗渡江南。
丹阳壮氏以壮拱辰为始祖,壮拱辰生三子,长子吉贤迁丹阳城内南桥,二子吉安住圣谟里,三子吉馨迁东湖(丹徒)。在庆字辈中,庆六迁吕城、庆八迁浙江、庆九迁小里桥、庆十六迁贤桥、庆十四迁草堰、庆十五迁句容,各支其后裔迁徙各地很多,散居在丹阳各地,迁徙至浙江、河南等地族裔已无从查考。
近代,丹阳藉壮氏后也有皎皎者,据丹阳档案局出的《落花飞絮》一书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丹阳县商业登记表记录,壮培荣在双井巷开设“玉山堂”和“大同书局”两爿文化商店,该壮氏族谱正是这爿书局印刷。丹阳棉纺织厂职工劳动模范壮逸风,进厂五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就是壮培荣的孙女。
该谱保存在退休干部壮建华家中,在文革期间,造反派横扫资修封书籍,抄家聚集了很多家谱、书籍,堆积在当时的大队部,准备第二天焚烧,时任大队干部的壮建华父亲壮德胜,发现壮氏族谱后,便偷偷地放到一边,晚上悄悄地搬回家藏了起来,这套壮氏族谱才得以重见天日。
该谱初修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历经14次续谱,最后一次续谱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丹阳城内、吕城、丹徒等族人共修族谱,由大同书局印制,共线装16册,堂号为谆叙堂。
该谱开篇序直言,“吾族经史不概见,至《国语》载,晋有贤壮驰兹者,其生平行事无可考。唯答赵简子问,寥寥数言垂为不朽,而此外无闻焉……迨宋室南渡,壮拱辰以护驾功封指挥之职,宜若大可为者,乃目击时艰,急流勇退,隐处于丹徒赤城岗,而后迁圣谟里(丹阳大泊)。该谱还记载,壮氏护太祖有功,子孙世袭爵指挥,世居河南桐柏县,靖康之变,指挥使拱辰公护高宗渡江南。
丹阳壮氏以壮拱辰为始祖,壮拱辰生三子,长子吉贤迁丹阳城内南桥,二子吉安住圣谟里,三子吉馨迁东湖(丹徒)。在庆字辈中,庆六迁吕城、庆八迁浙江、庆九迁小里桥、庆十六迁贤桥、庆十四迁草堰、庆十五迁句容,各支其后裔迁徙各地很多,散居在丹阳各地,迁徙至浙江、河南等地族裔已无从查考。
近代,丹阳藉壮氏后也有皎皎者,据丹阳档案局出的《落花飞絮》一书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丹阳县商业登记表记录,壮培荣在双井巷开设“玉山堂”和“大同书局”两爿文化商店,该壮氏族谱正是这爿书局印刷。丹阳棉纺织厂职工劳动模范壮逸风,进厂五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就是壮培荣的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