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December月2322:37:2
- 姓氏评论
GUIXIAOBO
- 郐姓留言
- [现0条]
- 2011年December月2322:31:56
- 姓氏评论
GUIXIAOBO
- 郐姓留言
- [现0条]
- 2011年December月2322:25:48
- 姓氏评论
GUIXIAOBO
- 郐姓留言
- [现0条]
郐姓第二个渊源
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清朝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郐氏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而据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主编石玉新所著《华夏姓氏考》中记载:“郐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 本书认为,史籍《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是正确的,郐氏当源于妘姓,而非姬姓。不能因郐国为周武王所赐封国,就认定郐氏源于姬姓。 周武王灭商纣后,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今河南密县),后建立了郐国。到春秋时期的周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郐国被郑武公所灭。 郐国被郑国吞并后,其君的后代中有人就用原国名“郐”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郐氏;也有人因失国而去掉“邑”偏旁,用“会”字作为姓氏,称会氏。 东汉时期著名的炼丹理论家、经典化学的鼻祖魏伯阳(公元100~170年)在自我介绍时说:“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意思是说:我是古郐国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在幽静深山老林中所生的;但我胸怀朴素的大道,鄙视拥有权势和荣华富贵。 魏伯阳是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为高门望族之子,他生动地述说了自己的籍贯、身份地位和志趣。“郐国”,是魏伯阳追述自己远古的籍贯,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隐喻手法,舍去了籍贯当今的称谓,这是古今文人惯用的手法。 古郐国的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省密县东部距县城三十五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溱水东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郐国在西周建国以后,是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在典籍《诗经》中记载有十五首“国风”,其中就有“郐风”四首。 注:今《现代汉语词典》中在“郐”字栏下只有一个读音“kuài”,正确读音为“贵”音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姓氏也都缺少正确注音,实在是有够缺失的,有关部门当及早进行修订。---郐小波收集整理
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清朝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郐氏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而据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主编石玉新所著《华夏姓氏考》中记载:“郐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 本书认为,史籍《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是正确的,郐氏当源于妘姓,而非姬姓。不能因郐国为周武王所赐封国,就认定郐氏源于姬姓。 周武王灭商纣后,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今河南密县),后建立了郐国。到春秋时期的周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郐国被郑武公所灭。 郐国被郑国吞并后,其君的后代中有人就用原国名“郐”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郐氏;也有人因失国而去掉“邑”偏旁,用“会”字作为姓氏,称会氏。 东汉时期著名的炼丹理论家、经典化学的鼻祖魏伯阳(公元100~170年)在自我介绍时说:“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意思是说:我是古郐国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在幽静深山老林中所生的;但我胸怀朴素的大道,鄙视拥有权势和荣华富贵。 魏伯阳是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为高门望族之子,他生动地述说了自己的籍贯、身份地位和志趣。“郐国”,是魏伯阳追述自己远古的籍贯,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隐喻手法,舍去了籍贯当今的称谓,这是古今文人惯用的手法。 古郐国的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省密县东部距县城三十五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溱水东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郐国在西周建国以后,是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在典籍《诗经》中记载有十五首“国风”,其中就有“郐风”四首。 注:今《现代汉语词典》中在“郐”字栏下只有一个读音“kuài”,正确读音为“贵”音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姓氏也都缺少正确注音,实在是有够缺失的,有关部门当及早进行修订。---郐小波收集整理
郐姓第一个渊源
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连山氏祝融、炎黄子孙姓氏起源族谱世系》记载,颛顼帝之孙祝融约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于郐(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后裔约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称而为姓氏者,分衍有祝融氏、郐氏,后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后裔即典(太典),亦称烈山氏,将都城迁往烈山(今河南密县南部、湖北随州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烈山),分衍有厉山氏,后迁厉山(今山东菏泽厉山),后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厉氏、历氏。 其第四代后裔即少典,亦称公孙氏。母亲即为蟜氏女安登,又称任姒,厉山氏,姜姓,后迁往姜水(今陕西岐山横水河、宝鸡一带),在公元前2027年生长子即炎帝神农氏,后生次子少典氏。 其第五代后裔即石年,奔水氏听为妃,尊卢氏之女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后裔即临魁,分衍有堇氏、权氏、不浩氏、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后裔即承云,分衍有伊氏、宛氏、陈氏、仓氏、神氏、农氏、耆氏、庆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后裔即明,分衍有监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后裔即宜,为越南开国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坚氏、节氏。 其第十代后裔即来,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封胥,为赫胡氏之子,妣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后裔即依卢,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后裔即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今河南、山东间熊耳山),分衍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后裔即黄帝,亦称有熊氏、轩辕氏,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 如此看来,郐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比中华姓氏群体的始祖少典氏、神农氏还早两代,比黄帝轩辕氏更早十三代。----郐小波收集整理
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连山氏祝融、炎黄子孙姓氏起源族谱世系》记载,颛顼帝之孙祝融约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于郐(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后裔约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称而为姓氏者,分衍有祝融氏、郐氏,后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后裔即典(太典),亦称烈山氏,将都城迁往烈山(今河南密县南部、湖北随州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烈山),分衍有厉山氏,后迁厉山(今山东菏泽厉山),后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厉氏、历氏。 其第四代后裔即少典,亦称公孙氏。母亲即为蟜氏女安登,又称任姒,厉山氏,姜姓,后迁往姜水(今陕西岐山横水河、宝鸡一带),在公元前2027年生长子即炎帝神农氏,后生次子少典氏。 其第五代后裔即石年,奔水氏听为妃,尊卢氏之女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后裔即临魁,分衍有堇氏、权氏、不浩氏、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后裔即承云,分衍有伊氏、宛氏、陈氏、仓氏、神氏、农氏、耆氏、庆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后裔即明,分衍有监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后裔即宜,为越南开国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坚氏、节氏。 其第十代后裔即来,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封胥,为赫胡氏之子,妣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后裔即依卢,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后裔即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今河南、山东间熊耳山),分衍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后裔即黄帝,亦称有熊氏、轩辕氏,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 如此看来,郐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比中华姓氏群体的始祖少典氏、神农氏还早两代,比黄帝轩辕氏更早十三代。----郐小波收集整理
(一)湖北钟祥市石牌镇郐坡村郐氏字辈:文德学正开国永,安定家帮运必兴.一朝昌盛显朝廷.(该支迁徙于江西省)
(二)山东牟平郐氏字辈:庭立永成祥.
(三)辽宁大连郐氏字辈:茂天永兆,万继(吉)世长,福顺生德,庆义吉祥.
(四)黑龙江绥化郐氏字辈:茂(世)天永兆(鳯),万继(吉)世长.
(五)吉林长春郐氏字辈:1.高祖,2.茂(世)3.天4. 永(树)5.德(焕.兆.发)6.兴(万.振.连.凤.殿),7.继(晓.小.红.洪)8.世.9.长.10.福(原吉林省怀德镇建设乡自由村现大部分在吉林省长春市)
(六)郐氏一只字辈:成毓东西.修忠(中)德光.(现吉林省吉林市,山东省文登郐家村)或:世成毓东西.修忠(中)德光宗远 文章裕世长
(七)黑龙江省:世、成、书、长、作、玉
原来的谱书是十六个字.现新谱书增加到了三十二个字,内容如下:
茂天永兆万继世长,
福顺生鑫庆义吉祥,
开明圣君仁政兴帮,
德才延承家业勃昌.
(二)山东牟平郐氏字辈:庭立永成祥.
(三)辽宁大连郐氏字辈:茂天永兆,万继(吉)世长,福顺生德,庆义吉祥.
(四)黑龙江绥化郐氏字辈:茂(世)天永兆(鳯),万继(吉)世长.
(五)吉林长春郐氏字辈:1.高祖,2.茂(世)3.天4. 永(树)5.德(焕.兆.发)6.兴(万.振.连.凤.殿),7.继(晓.小.红.洪)8.世.9.长.10.福(原吉林省怀德镇建设乡自由村现大部分在吉林省长春市)
(六)郐氏一只字辈:成毓东西.修忠(中)德光.(现吉林省吉林市,山东省文登郐家村)或:世成毓东西.修忠(中)德光宗远 文章裕世长
(七)黑龙江省:世、成、书、长、作、玉
原来的谱书是十六个字.现新谱书增加到了三十二个字,内容如下:
茂天永兆万继世长,
福顺生鑫庆义吉祥,
开明圣君仁政兴帮,
德才延承家业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