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姓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一、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 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 沉迷女色, 残暴无道, 整日游逸淫乐, 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节南山》(见《诗经·小雅》)诗讽刺太师尹氏,尖锐地指出其滥用职权、任用奸佞、 贻祸人民,并以此来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姬家父的《节南山》一诗被载入《诗经》而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正直为世人所钦佩。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家仆氏,属于复姓简化省文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家仆徒,此为家仆复姓之始。
周襄王姬郑七年(晋惠公姬夷吾六年,秦穆公嬴任好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为了报复没有信誉的晋惠公,率军向晋国西线推进,三战三捷,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西岸的韩原地区,秦晋之间的“韩原大战”序幕拉开。
当年晋国发生饥荒之时,晋国大夫庆郑从秦国借来了粮食,他成了亲秦派,被晋惠公取消了车右资格,任命家仆徒为车右。
晋惠公乘坐驷马戎车(四匹战马拉的战车),率领晋国上下两军渡过黄河,邀秦穆公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两军各自在韩原扎下营垒,晋惠公有点沉不住气,派了一个好脾气的大夫韩简前去查看敌人动静。韩简看完了回来说:“报告,秦国兵马少,但士气是咱两倍。”
晋惠公反问:“为什么?”
韩简实话实说:“当初您逃跑是秦国资助,您回来为君是秦国护送,您没粮食是秦国接济。后来您一再食言,把秦穆公惹毛了,秦国因此来问罪。我军的将士们都觉得理亏,没有斗志。”
战斗开始后,晋惠公驷马车陷到一滩烂泥里,车轮被深深陷住。晋惠公大喊:“家仆徒,下去给我推车轱辘去!”车右家仆徒下去,咬牙闭眼,搬车轮,御手使劲轰马,可是轮子象圆规那样,以另一只轮子为中心,不停地打转。
秦军就要包抄过来了,家仆徒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有将战车起出烂泥里。正好原来的车右庆郑驾车从旁边经过,看见主公陷入泥淖,暗自觉得好笑。
晋惠公大怒:“庆郑,你敢不救我?”
庆郑却扭头就走,还说:“您等着!我这就找人去。”
这时候,秦穆公看见晋惠公自投绝路,陷入淤泥,大有被活捉的可能,遂驱动战车急驰前来。晋国援兵在万分危急中赶到,秦穆公不但没捉到晋惠公,半路上反倒被晋军层层包围,象一只困在垓心的野兽。
晋军大将韩简的车驾已经抓住了秦穆公的左马,促使它不能逃逸,韩简的车右则举起长戈,连连击中秦穆公的护甲。秦穆公的七层皮甲已被击穿六层,秦穆公多处负伤,心想这回完蛋了。
庆郑则在这时候过来了,看见韩简正在砍人,遂大喊:“韩大夫住手!主公那边陷泥里了,叫咱快去搬车呢!”
韩简将军为人实心,立刻喊:“收手!掉头!救主公去。”
庆郑有意地这么一搅和,秦穆公方才逃过一劫。秦穆公乘机突围脱险,马上组织反击。晋惠公刚从泥里出来,正撞上秦国的“野人兵”(步兵)。野人兵们大吼着冲上前来,抡起大木棒上去就将晋惠公战车的驷马全部打死。
晋惠公穿着重甲,赶紧跳到车下,扑了一身泥,被野人兵捉住,象捆粽子似的捆了个结实,然后丢到自己的战车上,家仆徒也被一同活捉。韩简被隔在外围,根本没法靠近,眼睁睁地看晋惠公落网,成为秦军的俘虏……
后来在秦穆公夫人穆姬(晋献公姬佹诸之女)的斡旋下,晋惠公才没成为秦国祭祀坛上的牺牲,直到答应割河西八城给秦国,才与家仆徒一起被放回国。
晋惠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庆郑。
在家仆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家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始祖:家父。
二、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 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 如今在山西 甘肃 陕西 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一、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 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 沉迷女色, 残暴无道, 整日游逸淫乐, 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节南山》(见《诗经·小雅》)诗讽刺太师尹氏,尖锐地指出其滥用职权、任用奸佞、 贻祸人民,并以此来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姬家父的《节南山》一诗被载入《诗经》而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正直为世人所钦佩。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家仆氏,属于复姓简化省文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家仆徒,此为家仆复姓之始。
周襄王姬郑七年(晋惠公姬夷吾六年,秦穆公嬴任好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为了报复没有信誉的晋惠公,率军向晋国西线推进,三战三捷,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西岸的韩原地区,秦晋之间的“韩原大战”序幕拉开。
当年晋国发生饥荒之时,晋国大夫庆郑从秦国借来了粮食,他成了亲秦派,被晋惠公取消了车右资格,任命家仆徒为车右。
晋惠公乘坐驷马戎车(四匹战马拉的战车),率领晋国上下两军渡过黄河,邀秦穆公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两军各自在韩原扎下营垒,晋惠公有点沉不住气,派了一个好脾气的大夫韩简前去查看敌人动静。韩简看完了回来说:“报告,秦国兵马少,但士气是咱两倍。”
晋惠公反问:“为什么?”
韩简实话实说:“当初您逃跑是秦国资助,您回来为君是秦国护送,您没粮食是秦国接济。后来您一再食言,把秦穆公惹毛了,秦国因此来问罪。我军的将士们都觉得理亏,没有斗志。”
战斗开始后,晋惠公驷马车陷到一滩烂泥里,车轮被深深陷住。晋惠公大喊:“家仆徒,下去给我推车轱辘去!”车右家仆徒下去,咬牙闭眼,搬车轮,御手使劲轰马,可是轮子象圆规那样,以另一只轮子为中心,不停地打转。
秦军就要包抄过来了,家仆徒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有将战车起出烂泥里。正好原来的车右庆郑驾车从旁边经过,看见主公陷入泥淖,暗自觉得好笑。
晋惠公大怒:“庆郑,你敢不救我?”
庆郑却扭头就走,还说:“您等着!我这就找人去。”
这时候,秦穆公看见晋惠公自投绝路,陷入淤泥,大有被活捉的可能,遂驱动战车急驰前来。晋国援兵在万分危急中赶到,秦穆公不但没捉到晋惠公,半路上反倒被晋军层层包围,象一只困在垓心的野兽。
晋军大将韩简的车驾已经抓住了秦穆公的左马,促使它不能逃逸,韩简的车右则举起长戈,连连击中秦穆公的护甲。秦穆公的七层皮甲已被击穿六层,秦穆公多处负伤,心想这回完蛋了。
庆郑则在这时候过来了,看见韩简正在砍人,遂大喊:“韩大夫住手!主公那边陷泥里了,叫咱快去搬车呢!”
韩简将军为人实心,立刻喊:“收手!掉头!救主公去。”
庆郑有意地这么一搅和,秦穆公方才逃过一劫。秦穆公乘机突围脱险,马上组织反击。晋惠公刚从泥里出来,正撞上秦国的“野人兵”(步兵)。野人兵们大吼着冲上前来,抡起大木棒上去就将晋惠公战车的驷马全部打死。
晋惠公穿着重甲,赶紧跳到车下,扑了一身泥,被野人兵捉住,象捆粽子似的捆了个结实,然后丢到自己的战车上,家仆徒也被一同活捉。韩简被隔在外围,根本没法靠近,眼睁睁地看晋惠公落网,成为秦军的俘虏……
后来在秦穆公夫人穆姬(晋献公姬佹诸之女)的斡旋下,晋惠公才没成为秦国祭祀坛上的牺牲,直到答应割河西八城给秦国,才与家仆徒一起被放回国。
晋惠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庆郑。
在家仆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家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始祖:家父。
二、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 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 如今在山西 甘肃 陕西 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 2013年July月1518:10:3
- 姓氏集邮
姓氏集邮
- 家姓留言
- [现0条]
寻访稀罕姓系列报道(三十一):家爱霞 只听发音还以为姓“贾”
家姓至今约有两千年历史。据家里长辈介绍,家姓是从山东迁到山西的。姓氏的具体来源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列国时曾有一位大夫就姓家。
“我看到你们报纸上写的‘稀罕姓’都很有意思,觉得自己的姓也挺少见,所以就报了名。”昨日,记者见到家爱霞时,她主动打开了话匣子。今年40岁的家爱霞,是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家村人,全村有一千四百多人,有七八百人都姓“家”。2001年,她随丈夫来到太原,在 流路开了一家小餐厅。
因为大家从没见过这个姓,所以听发音会认为她叫“贾爱霞”,而她总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姓氏是国家的家。“别人一听到我姓这个‘家’,都会瞪大眼睛问我‘怎么还有这个姓?’”家爱霞边说边模仿别人惊讶的表情,她说有这么个奇怪的姓氏也挺有趣。
家爱霞的爱人从外面刚一回来,听说采访他爱人的姓氏,急着说,因为生意关系他去过北京、天津、四川、浙江等地,但都没有听说过和妻子同姓的人。他们每年正月回老家,一家人总要围在饭桌上讨论,看看有没有在外面见过同姓的人。“昨天我们村长还打来电话,说大家很想知道还有哪些地方有此姓氏。”家爱霞说。
■专家释疑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解释:“家”姓来源有三。1、周朝时,家父的后代以字为氏。2、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孙子名家驹,字字家,其后代有的以他名或字中的“家”为氏。3、出自复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以家仆为氏。望族在南京、京兆。现主要分布在河北肥乡以及上海、北京、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家姓至今约有两千年历史。据家里长辈介绍,家姓是从山东迁到山西的。姓氏的具体来源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列国时曾有一位大夫就姓家。
“我看到你们报纸上写的‘稀罕姓’都很有意思,觉得自己的姓也挺少见,所以就报了名。”昨日,记者见到家爱霞时,她主动打开了话匣子。今年40岁的家爱霞,是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家村人,全村有一千四百多人,有七八百人都姓“家”。2001年,她随丈夫来到太原,在 流路开了一家小餐厅。
因为大家从没见过这个姓,所以听发音会认为她叫“贾爱霞”,而她总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姓氏是国家的家。“别人一听到我姓这个‘家’,都会瞪大眼睛问我‘怎么还有这个姓?’”家爱霞边说边模仿别人惊讶的表情,她说有这么个奇怪的姓氏也挺有趣。
家爱霞的爱人从外面刚一回来,听说采访他爱人的姓氏,急着说,因为生意关系他去过北京、天津、四川、浙江等地,但都没有听说过和妻子同姓的人。他们每年正月回老家,一家人总要围在饭桌上讨论,看看有没有在外面见过同姓的人。“昨天我们村长还打来电话,说大家很想知道还有哪些地方有此姓氏。”家爱霞说。
■专家释疑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解释:“家”姓来源有三。1、周朝时,家父的后代以字为氏。2、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孙子名家驹,字字家,其后代有的以他名或字中的“家”为氏。3、出自复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以家仆为氏。望族在南京、京兆。现主要分布在河北肥乡以及上海、北京、台湾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