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5/4 15:42:00
共1781字 评价:0
共1781字 评价:0
忽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
在河南南阳的宛城区官庄镇忽桥村,现有人口2000余人。暂按汉族登记的。在河南许昌市许昌县蒋李集镇程庄大队忽庄,现有500多口人,和许昌县尚集镇忽庄,都暂时用汉族登记的.
续一:
忽姓 忽[忽,读音作hú(ㄏㄨˊ),不可读作hū(ㄏ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的汉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新编·太祖本纪》记载,谓蒙古名称之旧译“蒙兀”、“蒙骨”,后来成为氏族名,即忙兀氏,或作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其族人有以为姓氏者。元朝时期及其以后,取汉姓有记蒙氏者,有记忽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庶支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即元世祖,又称薛禅汗,是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是大元帝国的真正缔造者,公元1260~1294年在位。
公元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终年八十岁。
除了察必皇后,孛儿只斤·忽必烈有数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陕西省奉元府辖地长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职),其后得罪了权臣伯颜,被贬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其后裔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为姓氏者,后取汉化谐音为姓氏,称忽氏、湖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忽氏源于中国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
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剌丁,官至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子孙分为著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
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谐音汉字“忽”为姓氏。其得姓始祖,据史籍《元史·氏族表》记载:忽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纳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后裔都有以忽为姓氏者。
清朝学者张澎在《姓氏寻源》中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二.郡望:
朱提郡:夏、商时期属梁州地。周王朝时期时称窦地甸、大雄甸。春秋时期称靡莫部。奏时力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十二县。内有朱提、南广、堂琅三县,境域约当今昭通地区全境及川东南和本省会泽县、昆明市一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犍为南部都尉,领朱提、南广、堂琅、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郁鄂(今云南宣威)五县。越二年,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两县;堂琅并入朱提,南广仍属犍为郡。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改犍力属国为朱提郡。三国时期力蜀地,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置朱提郡,其间一度置南广郡。隋置恭州,后为开边县辖地。唐复置恭州,后分置曲州、靖州、协州;南诏时始称乌蒙部。“来挥玉斧”,今昭通地区为叙州羁摩之地,分设乌蒙、问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乌蒙万户、闷畔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乌撒路、乌蒙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称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部,隶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改隶云南、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20年)乌蒙、东川、芒部府升力军民府,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降镇雄州为镇雄直隶州,乌蒙府、东川府仍旧;从四川划隶云南。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巧家、鲁甸、永善、绥江、盐律、大夫、彝良、威信十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会泽县划入。1950年昭通解放,设专员公署,后改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会泽县划出。1981年新设水富县。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
在河南南阳的宛城区官庄镇忽桥村,现有人口2000余人。暂按汉族登记的。在河南许昌市许昌县蒋李集镇程庄大队忽庄,现有500多口人,和许昌县尚集镇忽庄,都暂时用汉族登记的.
续一:
忽姓 忽[忽,读音作hú(ㄏㄨˊ),不可读作hū(ㄏ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的汉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新编·太祖本纪》记载,谓蒙古名称之旧译“蒙兀”、“蒙骨”,后来成为氏族名,即忙兀氏,或作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其族人有以为姓氏者。元朝时期及其以后,取汉姓有记蒙氏者,有记忽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庶支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即元世祖,又称薛禅汗,是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是大元帝国的真正缔造者,公元1260~1294年在位。
公元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终年八十岁。
除了察必皇后,孛儿只斤·忽必烈有数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陕西省奉元府辖地长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职),其后得罪了权臣伯颜,被贬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其后裔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为姓氏者,后取汉化谐音为姓氏,称忽氏、湖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忽氏源于中国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
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剌丁,官至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子孙分为著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
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谐音汉字“忽”为姓氏。其得姓始祖,据史籍《元史·氏族表》记载:忽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纳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后裔都有以忽为姓氏者。
清朝学者张澎在《姓氏寻源》中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二.郡望:
朱提郡:夏、商时期属梁州地。周王朝时期时称窦地甸、大雄甸。春秋时期称靡莫部。奏时力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十二县。内有朱提、南广、堂琅三县,境域约当今昭通地区全境及川东南和本省会泽县、昆明市一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犍为南部都尉,领朱提、南广、堂琅、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郁鄂(今云南宣威)五县。越二年,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两县;堂琅并入朱提,南广仍属犍为郡。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改犍力属国为朱提郡。三国时期力蜀地,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置朱提郡,其间一度置南广郡。隋置恭州,后为开边县辖地。唐复置恭州,后分置曲州、靖州、协州;南诏时始称乌蒙部。“来挥玉斧”,今昭通地区为叙州羁摩之地,分设乌蒙、问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乌蒙万户、闷畔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乌撒路、乌蒙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称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部,隶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改隶云南、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20年)乌蒙、东川、芒部府升力军民府,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降镇雄州为镇雄直隶州,乌蒙府、东川府仍旧;从四川划隶云南。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巧家、鲁甸、永善、绥江、盐律、大夫、彝良、威信十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会泽县划入。1950年昭通解放,设专员公署,后改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会泽县划出。1981年新设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