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张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17页 1 2 316 17 向后>>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4/8 11:21:00
22086字 评价:0
  

   


  

  
寻根溯祖张氏起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你姓张吗?你知道弓长张的来历吗

  
      你知道你源自何处,根在何方吗

  
      你想追溯我们张氏的祖先吗

  
      那么,请随我来

  
      让我们共同穿越历史的时空

  
      于中华姓氏诞生的源泉中

  
      倾听那奔流自张氏祖先血脉深处的滚滚涛声

  
 

  
 

  
    贵姓?姓张,弓长张。这是所有姓张的人对自己姓氏的“张”字的诠释。

  
《说文解字》把张字也解释为“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辞源》中说:“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

  
“张”还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第五宿。

  
那么,姓氏中的“张”与“弓”、“长”与二十八宿的张宿,又有怎样的渊源和关系呢?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姓氏这个大题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根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在原始的奴隶社会时期,姓与氏是既关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人立姓以别于族群、以别于禽兽;氏则用来区别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记载,“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其大意为:帝王立功德之人为诸侯,据其出生血统赐予姓,分封土地,并具地以命氏。可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代替,特别是自秦汉以后,中华一统,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姓与氏便开始合二为一,混合使用。在后来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姓氏早已突破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单纯标志着人种遗传的范畴,它更深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姓氏最初的来源主要有“因生赐姓氏”、“因德赐姓氏”、“因地赐姓氏”三种。

  
“因生赐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

  
“因德赐姓氏”是其具有特别的建树,重大的发明,是文化文明的标志。燧人氏发明了火,称为燧人氏;伏羲发明了庖厨,称为庖牺氏;炎帝发明了农业,称神农氏;少昊发明了金星历,称金天氏。

  
“因地赐姓氏”就是以发祥地为姓氏。黄帝祖居轩辕之丘,则称轩辕氏;长于姬水则称姬姓;颛顼于高阳而起,称高阳氏;帝喾于高辛兴起,称高辛氏;尧因封地在唐而烧陶,称陶唐氏。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张姓后裔已近亿计,约占当代中国人口的7.1%还多,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71个张姓子孙。可以说: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足见张姓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显赫、荣耀;张姓一族是何等的强大、昌盛。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中,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华章。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总数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张姓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三位;张姓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二位。

  
“张”姓是一个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的古老姓氏。现在,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从远古传说时代起,来追溯我们张氏祖源;寻觅“张”与“弓”、“长”的历史渊源。

  
 

  
(一)黄帝之子,挥为始祖

  
 

  
张氏之起源与弓箭有着密切的关系。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这幅广泛流传于天下张氏族人,并镌刻于各地张氏宗祠的楹联把张氏与弓箭、与北斗星的紧密关系昭示给了后人。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字型和考证字源的字典,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把张字解释为“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辞源》曰:“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您贵姓?姓张,弓长张。这也是天下张姓人对张的理解。所以,“张”与弓箭有着密切的不解之缘。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尚未完全摆脱蒙昧,茹毛饮血,其主要的获取食物的方法是渔猎和采摘自然果蔬,狩猎在当时为最重要的获取食物的手段。为了生存,先人们要杀死那些足以威胁生命的猛兽;为了食物,要猎取一些小型飞禽走兽,而当时的主要猎杀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斗也是靠棍棒和投石来进行的。

  
到了黄帝称雄于姬水逐渐兼并其它小部落的时候,一种可以远射而杀敌的工具在黄帝部落里诞生,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弓箭。弓箭的诞生,在靠投石击敌的远古洪荒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发明。这种可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用来狩猎和战争的先进工具,一直被人们使用了四千多年,直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才退出了作为杀敌工具的历史舞台。但至今,射箭仍是为人们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说,弓箭的发明与火药和现代弹的发明,都在各个历史时期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弓箭的发明,使黄帝部落先人们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扩充地盘的能力。被尊为中华五帝之首的黄帝,正是靠着这种可以远射而制敌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战炎帝,诛蚩尤,杀刑天,从而确立了天下诸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

  
这个发明了弓箭的先哲叫“挥”,是黄帝的第五子。他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据说黄帝的这个儿子,自幼聪颖,喜欢研究天象和自然规律。一次,挥在夜观天象时,有一颗流星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挥顿悟。他详细地研究了弧矢九星的排列,然后折枝仿形弯条成弓,削竹木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弓箭。弧矢星,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了“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挥的这项发明,立刻在黄帝部落里引起了一场狩猎与争战上使用工具的革命,弓箭那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使它得到了部落族人的赞赏和仿制。黄帝遂任命他的儿子挥,带领一些人专门制造弓箭。不长时间,所有的黄帝部落的先人们就都配有了弓箭。此时的华夏大地,各大部落之间已是争斗频起,姜水之炎帝,掌九黎之蚩尤,均虎视中原之地。黄帝带领子民北平炎帝,东征九黎,南灭刑天,统一了华夏。在黄帝诸部落的征战中,弓箭这个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黄帝登上中原盟主宝座之后,将发明弓箭的儿子挥官封弓正,赐姓张氏。自此之后,黄帝血脉中又一个伟大的姓氏诞生了。

  
关于天下张氏的始祖为挥公,应无异议。但挥公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古往今来却说法不一。

  
在我国第一部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中,对张氏的来源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该书成于战国或秦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研究姓氏起源的著作,其原书早已散佚,现存有清代辑本,这是最早记载张氏起源的史典。汉《风俗·通》载:“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北宋《姓解》载:“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旨编撰的《广韵》亦载:“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好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南宋罗泌多注《路史》中云:“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至清,被尊为大清百科全书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则集有多处挥为黄帝之子的记载。此书由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撰于康熙年间,成书于雍正之初,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在该书之“轩辕氏黄帝之系”,第三集“姓原”中说:“黄帝元妃西陵氏生子三人,曰昌意、曰玄嚣、曰龙苗;次妃方雷氏生子二人,曰休、曰清;第三妃彤鱼氏生子二人,曰挥、曰夷彭;第四妃嫫母生子二人,曰苍林、曰禺阳。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共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唯青阳与苍林纪姓,其十三人皆姬姓。”在黄帝三妃彤鱼氏长子挥之系中曰:“挥造弧矢封于张,为张氏。” 清王仁俊所辑之《姓氏考略》亦云:“黄帝子挥 始造弓矢 受封于张 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

  
现存各地之张氏族谱,亦多尊追始祖挥为黄帝之子。明嘉靖年间张氏集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九位饱学儒士编汇的《张氏统宗世谱》中有“吾张氏得姓者,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弓正,因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的记载。此谱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是张氏集全国各地之支谱家乘,纠误去谬而合成的一部张氏统宗世谱。而差不多也是同时期的,由张宪、张阳辉主修之同名《张氏统宗世谱》则记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此后的张氏家谱,关于得姓起源,多受这两部统宗世谱的影响。

  
关于张氏始祖挥公为“黄帝之孙,青阳之子”的说法,始见于唐人林宝所著之《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宋欧阳修等所著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引用其说,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其后亦有少部分张氏谱书以挥为“黄帝之孙青阳少昊之子”的说法。

  
那么,挥究竟是黄帝之儿还是黄帝之孙呢?历史文献的不同记载,使后世人难以判断,但根据多种典籍记载,我们倾向于“挥为黄帝之子”的说法。说挥为黄帝之孙,是唐林宝所著之《元和姓纂》。那《元和姓纂》有什么依据说挥为黄帝之孙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元和姓纂》这部书确是谬误甚多,为史家所不引。该书撰写于唐宪宗时期,著者林宝为济南人,官居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姓纂》的内容是先列皇族李氏,余者依唐韵分206部,每韵之内,大姓为首,记载唐时各姓氏之来历及家谱的。全书共收录姓氏1232个书中论姓氏之源,多据《世本》、《风俗通》、《世本族姓记》、《百家谱》、《姓源韵谱》、《姓苑》、《英贤传》等书。但林宝编撰此书,仅历时200余天。其考辨多有不足,典引亦多谬误、缺漏。故南宋大家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批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所以,至宋时,不少史学家批判和纠正了林宝《元和姓纂》中的诸多谬误。

  
北宋大中年间,由陈彭年等奉诏编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就修正了林宝的《元和姓纂》中关于张氏始祖挥为黄帝孙的说法,曰:“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但在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组织编汇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却继唐林宝《元和姓纂》之说,并又推演了“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的说法,把《元和姓纂》的黄帝五子青阳生挥具体为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新唐书》是北宋嘉祐年间编汇成书的一部唐史。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由欧阳修负责。宋祁曾任知制诰,有文名,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列传。而政治家、大文豪欧阳修却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地方,到至和年间才重入京朝。等到他写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由于时间关系,该书汇列传、本纪、志、表之时,并没有经过严格审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有唐一朝任宰相的九十八姓三百六十九人的家谱世系,文献多基于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其中错误难免。所以南宋时期罗泌著《路史》时,在其后记中特别指出:“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少昊第五子挥为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其言无据。”

  
《路史》中所批注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 “挥为青阳少昊第五子......其言无据”,就是因为遍查史料,从无有“青阳少昊生挥”的记载。所以,否定了其说。

  
要搞清挥公身世,我们只能通过现存史料加以分析(我们这里所说的史料并非正史,因为正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张姓,是西周时期的张仲)。唐林宝所著之《元和姓纂》是确立挥公为黄帝孙之始作俑者,以此上溯,我们找不到“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和“少昊青阳生挥”的史载,而在唐以前的姓氏著作及历代张氏后裔们所考证修撰的多种版本“张氏族谱”的渊源世表和祖源考中,基本上是尊挥公为黄帝之子的。特别是今人台湾张桂元老先生,耗数十年之心血,编纂的张氏氏族文化巨著《张氏统宗世谱溯源》,这是继400多年前,明嘉靖集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九位饱学儒士编汇的《张氏统宗世谱》后的一部引经据典、考证最全面的一部辉煌的张氏统宗文化溯源宝典。全书八百多个页码中,张老先生用了近百个页码,博引群书史料,佐证了挥公为黄帝之子的根据。所以尊重多数史料尊重大多数传世的张氏族谱及现代张氏后裔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挥为黄帝子,观弧矢九星,始制弓矢,封弓正,赐张氏”,为天下张氏的祖先是正确的。

  
    还有,古代天文学家所讲的张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共六颗星,其星位又正好在轩辕星座之下,那么张挥为轩辕黄帝之子,应该是古代圣贤们,从天象中给我们的昭示吧。

  
近数年间,也有不少姓氏学家研究张氏起源,其中亦不乏有依附《元和姓纂》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认为挥是黄帝之孙或是为玄嚣之子或为少昊之子的论述,但都是推断,并无考古和新史料的发现。

  
(二)以官得姓,封地为氏

  
 

  
有一点是统一的,古往今来,无论持挥公为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都公认挥公为张姓得姓始祖。但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也看出,有关挥公之张姓得姓由来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等等,大多以挥公发明了弓箭,官弓正,世袭其职,所以得姓张氏。那么张氏始祖是以发明和官职而得姓了。其二是南宋罗泌多注《路史》中云:“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清王仁俊所辑之《姓氏考略》亦云:“黄帝子挥 始造弓矢 受封于张 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这种说法则是说张氏之祖是因封地名张而得张姓。罗泌所撰之《路史 · 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那么说古时可能有过张国。今天也有姓氏专家提出张姓是因封地张国而得姓。但我们认为,即便是真有张国,也是挥公发明弓箭官居弓正在先是勿庸置疑的了。

  
但第一种以官为姓的说法,又分出了清河和太原二说。上面引述的明嘉靖年间张浚、张士稿率全国各地张氏149人所修撰的《张氏统宗世谱》中“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而同时期的张宪、张阳辉主修的也称《张氏统宗世谱》中则有“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业其官,宣汾洮,理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瘼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享其祀。今太原府有庙存焉。”加上挥公封张城而得姓,这就是历史上张氏得姓郡望的三地之说了。近些年又出现了源于河南濮阳说,源于甘肃天水说。前三种说法,历史上虽有争议,但大多数张氏族人一般都称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后二种虽为今人考据,亦值得重视。

  
关于这五种张氏起源说,近年来争执最大,不少专家学者及各地张氏祖源研究者,热心撰文论证,出版了很多研究专集,在此本书就不一一引证了。但是,我们认为,张氏祖源郡望的诸多说法,特别是历史上就存在的清河、张城、太原三地说,都与挥公有着不可分解的渊源。但是黄帝时期挥公的生平及流动迁徙,决非是我们今天能考证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前几年由国家投资数千万,历时五年多,集全国史学界、科技界顶尖高手200余人所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至今都争议难平,别说我们要研究考证的挥公,是比夏商周还早了千余年以上的远古黄帝时期的人物。所以尊重历史,尊重诸多张氏谱牒,尊重大多数张氏后裔,我们倾向于历史上的清河故郡是张氏得姓发祥郡望。

  
 

  
(三)解地张氏,亦出挥公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张侯之字以命氏,无可疑也。”郑樵说张氏是晋国的解张,以字张侯而得张氏,这是错误和说不通的。许多古今姓氏研究著作都批驳了他的说法,因为晋国解张之前,已有不少张姓名人纷见于史,早于解张数百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就有一位叫张仲的大名人,《诗经·小雅》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是见于正史的张姓第一人,张仲字仲嗣,是周宣王时的名卿,以孝友而闻名天下。自周之后,张氏名人则频见于史。所以晋解张之后,以解张字张侯而改张氏的说法,不少史料和姓氏学家及张氏谱书不予认可。他们认为张侯本姓张,不姓解,多处史料和张氏族谱中记载,说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在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鹘。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照此推断,那么张侯本就姓张,是因被封于晋之解地,故称解张。解张,是称解之张姓,而非姓解名张了。

  
但史料中又有解姓改张之说,并说解张之先祖亦是黄帝之后,那么,即是有解改张一说,亦不乱其宗,且统归于黄帝之后。不管怎么讲,解之张非张姓之始源,即有解张之说,亦只是早期归附于张氏祖源下的一个新的支系,不是张氏之源。

  
 

  
(四)赐姓、改姓张氏

  
 

  
张氏在当今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之一,和诸多大姓氏一样,在全世界近亿人的庞大的张氏家族中,除主流的挥公后裔外,亦有不少张氏是来自于其它姓氏、其它民族,由于各种原因而改姓张氏的。在张氏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这些涓涓细流的不断汇入,才汇成滚滚洪流,波澜壮阔,他们己成为张氏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群体,没有他们的汇入加盟,就没有张氏家族今天的恢宏壮观。

  
1、聂姓改姓张氏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张辽169-222,字文远,为西汉名士马邑巨富聂壹之后。世居代州雁门郡。因其父避仇改为张姓,张辽虽然是聂氏改张姓,但他却尽得张姓军武之气。在曹操与陈兰、梅成的天柱山之战中,张辽率兵冒死攻入两面高峻险狭的山谷,长驱二十余里,全歼陈、梅之军。张辽屯兵合肥之时,被东吴大军包围。张辽亲率八百敢死士卒,趁夜硬闯吴军大营,其武猛之威,震慑吴军。曹操拜其为东征将军。其后屡立战功,封晋阳侯。公元222年,病死军中,谥刚侯。儿子张虎、孙子张统先后嗣袭晋阳侯爵。张辽的哥哥张汛也因战功封为列侯,这支改姓张氏成为魏晋时显赫的张氏世家。

  
2、褚姓改姓张氏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中黑山军首领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他聚众万余人响应,不久归并张角领导的起义军。张角死后,他被推为首领,遂改姓张。后与常山、赵郡、上党、中山、河内的各路起义军联合,号为“黑山军”,张燕被推为首领。后降东汉,归顺曹操,任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食邑500户。其子张方、孙张融先后嗣承侯爵,成为曹魏时期的贵族世家。

  
3、前凉王赐姓张氏

  
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与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刘肃相友善。公元363年,在梁景、刘肃的辅佐下,张天赐篡夺了前凉政权,自立为王。为酬其功,张天赐赐二人张姓,视为己子,并依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其后裔皆为张姓。

  
4、渤海高姓改姓张氏

  
辽代渤海人高霸,弃高改姓张氏。其子张佑、孙张匡,都仕于辽,官至节度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张匡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军节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贞,历任金代静江军、镇西军、兴平军节度使,东京路都转运使等,金世宗时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以厚道、正直著名,史称“厚而刚毅,人畏惮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荫补军正,正隆二年1157中进士。因其妹嫁金世宗为妃,所以屡屡升迁,累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

  
高霸的另一曾孙张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辅年间,就以精于出谋划策而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参与制订“内外礼仪程序”,迁礼部尚书。海陵王即位,为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世宗即位,拜为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大定三年1163逝世,谥号文康。张浩有五个儿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张汝霖,字仲泽,少年时就聪慧好学,深得父亲喜欢,张浩称赞他是张家的千里驹。贞元二年1154赐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待制、刑部侍郎、中都路都运使、御史大夫、太子少师,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进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世宗临终前,与太尉徒单克宁等同受命为顾命大臣,迎立章宗完颜憬登位。明昌六年1191逝世,改封莘国公,谥“文襄”。

  
(五)少数民族张氏

  
匈奴张氏  匈奴是秦汉以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曹操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休屠各部,其中就有很多匈奴人为张姓。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 “屠各胡张”“西河胡张”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活动于汉未三国时期的羯族张姓也很多,历史文献《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云:“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

  
乌丸族张氏  乌丸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末年,侯国中山国相国张纯与乌丸族首领结盟,起兵反对己衰败的东汉王朝,并自称天安定王,成为北方诸郡反汉的元帅。此后,张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不少乌丸人改姓张氏。三国时间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据说今河北南皮县张氏,不少是乌丸张氏仔的后裔。

  
白族张氏  世居云南的白族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公元7世纪中期,在云南洱海地区的诸多部落中,有一个由陇西辗转迁来,首领叫张进求的张姓部落。该部落繁衍生息,人口日多,移居各地,渐成大族。到明代初年,这些张氏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属官宦人家,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彝族张氏  公元7世纪70年代,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细诺罗势力推进到云南洱海地区。张进求诸部落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名朝凤。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其祖先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

  
奚族张氏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少数民族。唐代奚族张氏有知名的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还有张忠志,世居范阳,善骑射,为国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蒙古张氏  元朝末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归附明朝。明太祖赐其张姓,其玄孙张晟,官至都督签事。鞑靼人哈剌尔敦,英勇善战,也被明成祖朱棣赐张姓,改名隆善。后来张隆善官至京都右军都督签事。鞑靼人奴儿,也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明宪宗皇帝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张姓,改名友。并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清朝有蒙古族治良匡氏伯尔格任岫岩防御使后改姓张氏。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乡张氏,多为其后。

  
女真族张氏  明代前朝,女真族人咎卜,官居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京城,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

  
赫舍里氏张氏  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的赫舍里氏,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张氏  分布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的扎库塔氏,在清代基本上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张氏  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的扎拉哩氏,在清代也基本全部改姓为张。

  
爱义氏张氏   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的爱义氏,在清代也有不少改为张氏。

  
瑶族张氏 瑶族有很多张氏,其祖源现难追溯, 分布在今湖南、广西等省的不少县份的瑶族中都有瑶族张氏。

  
壮族张氏  分布在广西的壮族有很多张氏。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著壮族张姓家族,兄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弟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鸿翮之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黎族也有张姓。清代时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于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

  
高山族张氏  分布在台湾的高山族张姓甚多,来源不清。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朝鲜族张氏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张氏,徒自汉代,渊源甚早。在清代朝鲜族张氏涌现出很多著名人物。张氏是朝鲜族大姓氏之一。

  
回族张氏  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其改姓年代上溯不清。在回民姓氏中以马、张、刘、苏、杨、陈、海、蔡、白者为多。

  
土家族张氏  土家张氏渊源甚早,是为望族。湖南龙山县曾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土司世家。据史书记载,元代时,张氏兄弟二人,大哥张金隆,任白岩洞长官,弟弟张义保,任上溪土知州。其家族数百年不衰,子孙繁衍昌盛,今湖南地域土家张氏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后裔。

  

  
 

  
      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吉林文史出版社编纂出版了大型 张氏文化宝典《张氏源谭》。该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组委会纪顺义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袁义达主任的直接指导下、联合国内外数十座高等学府、图书馆共同编攥的,共计60余万字为十六开插图本,全书分十八章节,是研讨张氏家族之集大成者,该书正热卖中,热心寻根之族人可与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联系电话0631--8486769 8475859 或登陆:http://www.cnname.org/ls 
  
        《张氏源谭》目录
从张氏发祥郡望之争说起(代序)  1
一、寻根溯祖张氏起源   1

(一) 黄帝之子,挥为始祖   4
(二) 以官得姓,封地为氏   10
(三) 解地得姓,亦出挥公   11
(四) 赐姓和改姓张氏  11
(五) 少数民族张氏  13
二、张氏郡望、堂号  17      
(一) 张氏郡望  17
(二) 张氏堂号  23
三、张氏分布及各大支系迁徙始祖  26
四、遍布海外的张氏  32
(一)朝鲜张氏  32
(二)马来西亚张氏  33
(三)新加坡张氏  35
(四)越南张氏  35
(五)泰国张氏  36
(六)菲律宾张氏  36
(七)印度尼西亚张氏  36
(八)文莱张氏  36
(九)澳洲张氏  37
(十)北美洲张氏  37
(十一)欧洲张氏  37

  
(十二)非洲张氏 38
五、历代张氏族谱序言及上古世系表  39
六、匡世帝师诚谋国  60
  张   仪   张   良   张九龄
  张居正   张廷玉   张之洞
七、济世宗师千古名  88
  张   衡   张仲景   张   陵  
  张三丰   张元素   张   謇
八、累世簪缨侯相府  108
  张   仓   张   骞   张安世  
  张   华   张文瓘   张   说  
  张柬之   张仁愿   张   浚  
  张鹏翮  部分张氏宰相简介
九、辅世文武栋梁臣  138
  张释之   张   汤   张   奂  
  张   绣   张   飞   张   辽 
  张   郃   张   宾   张   彝  
  张须陀   张守珪   张孝崇
  张   巡   张议潮   张   美  
  张   俊   张   宪   张世杰
  张   珏   张中彦   张泓范  
  张煌言   张伯行   
十、乱世英豪称帝晚  198
(一) 前凉张氏八世帝王传略  198
(二) 黄天当立的“天公将军”张角  208
(三) 割据汉中的“师君”张鲁  211
(四) 吴王张士诚  212

  
(五) 西王张献忠 217
(六) 大汉永王张乐行  220
十一、盛世名儒冠古今  223
  张   禹   张   芝   张   揖  
  张   翰   张僧繇   张子信 
  张   遂   张   继   张   祜  
  张   籍   张若虚   张   旭
  张   萱   张   载   张择端  
  张   耒   张元傒   张   栻
  张   炎   张养浩   张可久  
  张   路   张   照   张   澍
十二、历代张氏文武状元  261
十三、大清张氏300翰林传略  286   
十四、近现代张氏名人传略  322
(一) 张氏近现代名人传略  323
(二) 共产党高级将领  370
(三) 国民党高级将领  387
十五、张氏家族文化宝典  413
(一) 张氏敕命  413
(二) 各地张氏辈份派字  417
(三) 张氏祖训  425
(四) 张氏宗祠与祠堂楹联  437
(五) 张氏祠堂、家庙、碑记  444
十六、存放于世界各地的张氏族谱  448
十七、张氏名胜古迹  506
十八、当代海内外有影响的张氏宗亲组织  525
附:
   宋代百家姓及郡望  532
          当代中国100家大姓排行  537

  
 

  
                                         

  
                                      从张氏发祥郡望之争说起

  

  
 

  
                                                                丛松坡

  
 

  
推迟了半年多,本应在2006年7月份出版的《张氏源谭》,数易其稿,终于可以排版付梓了。忝为总编的我,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却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胸中也总郁闷着一些东西,时感块垒在胸,未能酣畅淋漓地宣发出来。

  
余偏居一隅,研究姓氏之学十余载,观诸姓氏谱牒,均宗源非一。特别是张、王、李、赵几个大姓,人口众多,其族源源远流长,各支系族谱也追宗不一,但基本都相互认可。张氏是一个逾亿人的大姓氏,数千年来,数千个支系犹如万流归宗,汇成了今天张氏一族的汪洋大海。历史上,张氏于得姓宗祖挥公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就有不同记载,对张氏得姓及发祥郡望也有不同的三种说法。但千余年来,各地张氏子孙基本上都遵从历代为之修续的张氏族谱,言必称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可近些年来,张氏发祥郡望溯源,这个由张氏后裔们汇集研究历代《张氏族谱》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却突然引起学术界和史学界的一些大家们的强烈关注,不少史学名家和著名教授也纷纷挥毫上阵,各陈己见。一时间,4000多年前的张氏始祖挥公到底在那一片古土上得姓,成了我们这些现代人非研究解决不可的问题了。

  
争战的号角自中原吹响,接着晋军出师,兵分二路,又引来甘肃一骑,遂与争锋。原本坐地称尊的清河老大,也不得不仓猝应战。五路人马各请高人,引经据典,开坛论战,大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高材捷足者先得”之势。但混战多年,数百个会合下来,仍是五路人马各持己见,并没有谁退让下来。本想有诸多治史大家摇旗布阵,热心考证,必能给天下张氏族人一个令人心服的答案。但看来史学家们的大名,也未必压得住阵角。

  
五地张氏发祥郡望之争,使《张氏源谭》也推迟了出版发行,既然书称源谭,那就总得给天下张氏族人一个交待。所以,于《张氏源谭》即将排版付梓之时,余又堆古今张氏史料考证于一室,伏案数日,在将所有有关张氏起源之众说梳理数遍之后,渐悟奥妙,心中也顿时豁然开朗。遂贸然执笔,且效古人,也试解张氏祖源之争。

  
改革开放以来,一股由海外涌向古老华夏大地的寻根祭祖热潮,迅速在已渐趋和谐的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秉承先祖勇于开拓而进军于世界各地的张氏后裔们,数典念祖,叶落归根。带着数代人的企盼,寻根问祖,溯本求源。刚开始,这股陡然骤起的手足一脉的亲情热潮,使已在阶级斗争中脱胎换骨,还沉浸于亲不亲阶级分的各地土著乡亲们手足无措。可是不久,在东南海岸,一些得风气之先的率先解放思想开发经济的区域里,那座座尘封已久,因为多种原因而没有当做“四旧”被拆除的祠堂,却突然间不断地引来一大批一大批光彩满面、行囊充盈的寻根远客。其中,不少诚挚的眼中噙满泪水的远方游子,为祖宗事宜,不惜一掷千金。一些地方,因是某姓氏的发源之地,或因存有一座早已荒芜了的祠堂,每年引来数以万计的寻根游客,并以此联谊而招来一批批的投资客商。

  
南风北渐,数年之后,这种寻根联谊,搭寻根文化之台,唱发展经济大戏的举措,为不少中原、北方省份的政府所重视。由于地方政府的参与,一时间,许多名人故里、姓氏发祥地也突起纷争。张氏的得姓发祥圣地,在近些年来争执最大。历史上的张氏祖源发祥郡望就有源于河北清河说,源于山西太原说,源于古张国之说之别。最近又出现了源于河南濮阳说,源于甘肃天水说之分。且每说都引经据典,与它说水火不融。

  
持清河说者认为天下张氏宗清河,这是祖辈流传,张氏族谱所载,四海张氏共知,清河古郡是天下张氏之发源圣地是不容置疑的。

  
持古张国说者据《姓氏考略》“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於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之说,认为张姓之得姓,以封地为姓。并据《路史 . 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判断古张国(现山西永济市之东)是张氏发源圣地。

  
    持山西太原说者认为挥公所居之尹城,即现之太原附近。现太原有挥公之孙祠----台骀庙为证,台骀乃挥公之孙,因治水有功,受封于太原。所以天下张氏宗太原。

  
近年间突起的持源于濮阳者说认为挥公是黄帝之孙,而非其子,且濮阳为古帝丘,有颛顼城,故考证出“张姓始祖挥公幼年随其父玄嚣生活在濮阳,成人后辅佐其堂兄弟颛顼帝任弓正,工作在濮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说张姓祖根就在濮阳。这个据说是出自史学大家的研究成果,显然是有些差强人意的,但笔者收藏的一部明版本《张氏族谱》却为濮阳曾为一支张氏之源提供了一些佐证,其谱序云:“张之受姓昉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结尾处还有诗为证: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氏,濮阳蕃本根,分合清有几......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张氏大支系的族谱,但其说服力,毕竟比安排4000多年前的挥公在濮阳工作上班,要有力的多。

  
持源于天水说者认为天水为“伏羲故里”,伏羲在此封姓。而张姓始祖张挥,其出生地根据考证应该在古秦州天水一带。1940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专程赴天水认祖归宗。而正在致力打造“中华民族祭祖圣城”的天水官员表示,将为海内外的张氏后裔提供良好的祭祖寻根条件,时机成熟时,天水将兴建张氏宗庙。

  
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人心归璞,陡然生起的旅游寻根热潮,是张氏始祖发祥地突起纷争的主要原因。分布于全世界,人口逾亿的庞大的张氏宗族,其祖源圣地,当然会被与张氏发源有些渊源的各地各路高人们所注视。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集中当地史学名家广造舆论,博集资料,成立研究机构,出版论文专集,有的甚至率先投入巨资,建造挥公陵园。对此,不少研究祖源的张氏后裔无法接受。一时间张氏发祥地之争骤然升温。报刊、论集、你立我驳;社坛、网站相继建立,众说纷纭。但是,我们知道, 连被称之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由国家政府资助数千万人民币、会集国内史学界顶尖高手200余人参与,轰轰烈烈地搞了五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至今都争议难平,更别说是比夏商周还早了千年以上的远古神话的黄帝时期。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起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也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都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所以才有了这历时五年耗资巨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而要搞清楚黄帝时期人物的生平、活动地域,恐怕比丈量宇宙的面积还难吧!纵观诸类文章,特别是几个据说是史学大家、著名教授的所谓考据,说只有他们那块土地才能是挥公出生或成长或受封的土地,别无它处,对另外一些祖源地则矢口否认,这就未免使人感到有些武断了。

  
由此,我们不由得想到了有着近千年争议的著名的“隆中对”发生地之争,一直争到了十多年前的1990年。当时,中国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隆中对”纪念邮票,引发了湖北襄阳卧龙岗诸葛草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堂,二路诸葛故里人马纷起“抢注”故地“所有权”的争夺战,各请业内高人、军师,于历史的天空中大战数百回合,胜负也未见分晓。结果是,发行“隆中对”邮票的事被争黄了。

  
笔者有幸在2007年初应邀参加武汉首届世界金氏宗亲联谊大会,趁机造访了襄阳卧龙岗古隆中之地。在遍游了那片据说是当年卧龙先生躬耕及高卧的山岗之后,同导游聊起了南阳、襄阳两卧龙及十多年前那次“隆中对发生地”之争。导游兴奋地告诉我,这次不用争了。前年,我们国家前任领导人来我们这里视察了,足以说明这里是真正的卧龙岗、古隆中。可不,公园门口一个大匾坊上昭然地用斗大的字写着热烈欢迎某某某视察的巨幅标语。虽然我心中也一直以襄阳卧龙岗古隆中为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正宗之地,但这个历史上就有争议的地方,并不能因为谁光临一下就能使其成为正宗的了。

  
其实“隆中对”这段公案,早在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就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只是今人不古,又扬起了隆中风波。150多年前,当顾嘉衡上任为南阳知府时,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出任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偏袒他的家乡,将古隆中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则认为,既然是我们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如果他不把襄阳古隆中判为正宗,他就甭想回家乡了。两下互不相让,只等顾知府评判。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人马聚集府衙,只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就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起事者顿时脸红,且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雅量和才智,从此这场争论告一段落。是啊,诸葛孔明躬耕于卧龙岗上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出山后鞠躬尽瘁,又何曾将襄阳南阳放在心上。

  
其实有不少的历史名人之故里、陵墓,诸多非一,这主要因为流动是人类的特征。上古时期,发明了弓箭的挥公,带着他那所向披靡的马队、射手,讨刑天、征蚩尤,足迹又怎么能只在一处停留。所以只要你为那里的人们谋了福利,你有政绩,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那里的人们就会勒石镌铭地来纪念你。如诸葛武侯祠,在全国计有七处。就连同时代的神医华佗的墓地也分别有河南许昌、江苏徐州、陕西华山等共六处之多。这些每见于正史,至今还不足二千年的大名人,今天都说不清,更何况张氏祖先挥公,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远古神话黄帝时期。这恐怕是近二千年前的诸葛大人也说不清楚的。何况今日。

  
比发明了弓箭的挥公晚了数百年的五帝最后一帝舜帝,仅陵墓就有20多处。所以现今所涌现出的五个张氏祖源说,并不为奇,且都有渊源。以张氏之天下首姓巨族,以挥公发明弓箭之大恩伟德,只要不强奸古意,顺其民心,特别是张氏族人的人心所向,多几处古迹,多建几处宗祠、祖庙,使天下张氏族人多几处祭拜祖宗之地,又有何妨!

  
但且莫非己莫属,说只有自己的那块土地才埋葬过灿烂的文明,是宗源,别处只能算是支流,这就有失大家风度了。学学古人,有一点顾知府的雅量和胸怀,尊挥公,应天意,联宗源,顺民心,各自开发,任天下张氏族人各自朝拜,未尝不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联生谊,和生财。不知分持五地张氏起源说的诸君大家以为然否?

  
外姓它氏,斗胆置喙,实有“逾制”之嫌。失敬之处,惶恐企涵。

  
 

  
 

  
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吉林文史出版社编纂出版了大型 张氏文化宝典《张氏源谭》。该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组委会纪顺义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袁义达主任的直接指导下、联合国内外数十座高等学府、图书馆共同编攥的,共计60余万字为十六开插图本,全书分十八章节,是研讨张氏家族之集大成者,该书正热卖中,热心寻根之族人可与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联系电话0631--8486769 8475859 或登陆:http://www.cnname.org/ls 
 

  
 
张姓介绍信息修订

张zha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1/3页 1 2 3 向后>>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张艺兴:姓氏评论(2016/9/3 12:31:08)
  • 我叫张艺兴
  • □访客:吉林怀德县(2016/4/1 15:57:33)
  • 高祖张万路太爷张国臣后签到黑龙江克东qq1969994148
      字辈万国焕文明
  • □访客:吉林怀德县(2016/4/1 15:54:53)
  • □访客:去王企鹅(2016/3/8 10:12:07)
  • 请问而我却鹅
  • □访客:姓氏评论(2015/5/14 13:32:58)
  • 有无晋时,张先之
      
      元时,张东陵,字系为谐音
      
      如有时缘,2324155187
      
      在下,字承先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