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7 17:38:00
共2019字 评价:0
共2019字 评价:0
废[废、癈,读音作bō(ㄈㄟˋ),古音读作fā(ㄈㄚ),不可读作fèi(ㄈㄟ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文籍整理刻录匠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记载:“拨尔而怒。”其注曰:“故书拨作废。郑司农云:废读为拨。”在西周以降至秦、汉之际,文书的撰写大都在竹简、木简之上,朝堂官府衙门的大量公文,使得产生了一大批文书整理与刻录匠师,专职从事书简的誊刻,这些匠师时称拨师,地位与梓人相同,待遇要比一般的官仆高。古代“拨”与“废”字通假,都是整理、治的意思,在文书行业中专指拨师,即后来的誊写官员,如同打字员,亦称废师、废匠,颇受尊重。
废师的后裔中有以其先祖职业官称为姓氏者,称废氏、或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时期文字改革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在李斯协助下,废古文、修新篆,统一中国文字,其执行官员亦称废吏、拨吏,含义同第一个渊源。其吏者的后裔子孙中有因以为姓氏者,亦称废氏、或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废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沂州为郡望,非常稀少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省的抚顺市一带。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二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使用文字符号,现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二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早在五千年以前,临沂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丰存过郯、莒、费诸方国。周灭商后,鲁国和齐国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支柱,临沂地域除分属齐、鲁等国外,见于《春秋》的还有颛、阳、向、莒、郯、根牟、於余丘、杞等国。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春秋》记载的还有启阳、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二十个。这些大城邑的出现,是临沂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期,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三国时期,属曹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时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时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国时期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时期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六县一州。民国政府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分山东省为四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撤销。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九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九县。1953年1月将原属临沂专区的赣榆、东海、邳县、新县海连市划归江苏省。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原属滕县专区的平邑县亦并入临沂专区。1956年3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至1961年4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十三个县市。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确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2日,国务院确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1992年1月,莒县划归为日照市管辖。至此,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十个县市。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三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三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九县。
堂号
沂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沂堂。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文籍整理刻录匠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记载:“拨尔而怒。”其注曰:“故书拨作废。郑司农云:废读为拨。”在西周以降至秦、汉之际,文书的撰写大都在竹简、木简之上,朝堂官府衙门的大量公文,使得产生了一大批文书整理与刻录匠师,专职从事书简的誊刻,这些匠师时称拨师,地位与梓人相同,待遇要比一般的官仆高。古代“拨”与“废”字通假,都是整理、治的意思,在文书行业中专指拨师,即后来的誊写官员,如同打字员,亦称废师、废匠,颇受尊重。
废师的后裔中有以其先祖职业官称为姓氏者,称废氏、或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时期文字改革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在李斯协助下,废古文、修新篆,统一中国文字,其执行官员亦称废吏、拨吏,含义同第一个渊源。其吏者的后裔子孙中有因以为姓氏者,亦称废氏、或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废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沂州为郡望,非常稀少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省的抚顺市一带。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二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使用文字符号,现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二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早在五千年以前,临沂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丰存过郯、莒、费诸方国。周灭商后,鲁国和齐国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支柱,临沂地域除分属齐、鲁等国外,见于《春秋》的还有颛、阳、向、莒、郯、根牟、於余丘、杞等国。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春秋》记载的还有启阳、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二十个。这些大城邑的出现,是临沂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期,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三国时期,属曹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时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时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国时期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时期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六县一州。民国政府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分山东省为四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撤销。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九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九县。1953年1月将原属临沂专区的赣榆、东海、邳县、新县海连市划归江苏省。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原属滕县专区的平邑县亦并入临沂专区。1956年3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至1961年4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十三个县市。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确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2日,国务院确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1992年1月,莒县划归为日照市管辖。至此,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十个县市。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三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三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九县。
堂号
沂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