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5 13:33:00
共710字 评价:0
共710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于官名,出自唐朝初期待制次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王球贻谋录》记载:“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待制次对官,五日一次,内殿百官转对。”待制次对官,是唐朝初期的一种官职,负责排列宫廷百官的班次,相当于内务官位礼仪,安排各级官员在朝堂上的位置,以及朝堂职守官员的班次,即值日官。指定的值日官则负责朝堂上的日常事务处理。这种待制次对官的官职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后唐初期,方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予以废黜,改由内殿百官每五日轮换值班。
待制次对官,多由帝王君主的裔亲承当,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对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的辽阳市、昌图市,湖北省的汉阳市、襄樊市、武汉市,重庆市的西阳县,云南省的昭通市,北京市等地,均有对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单一渊源:于官名,出自唐朝初期待制次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王球贻谋录》记载:“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待制次对官,五日一次,内殿百官转对。”待制次对官,是唐朝初期的一种官职,负责排列宫廷百官的班次,相当于内务官位礼仪,安排各级官员在朝堂上的位置,以及朝堂职守官员的班次,即值日官。指定的值日官则负责朝堂上的日常事务处理。这种待制次对官的官职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后唐初期,方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予以废黜,改由内殿百官每五日轮换值班。
待制次对官,多由帝王君主的裔亲承当,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对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的辽阳市、昌图市,湖北省的汉阳市、襄樊市、武汉市,重庆市的西阳县,云南省的昭通市,北京市等地,均有对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