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0 15:00:00
共3355字 评价:0
共3355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重黎的后裔伯符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重黎,是古史传说中“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周王室封在程地(上程聚,今河南洛阳与偃师交界处),建立了程国,为伯爵,国君称“程伯”。后在春秋时期迁至(今陕西咸阳渭城区)。程伯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即以国名为姓氏,称程氏,世代相传至今。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以国为氏。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执政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
在典籍《国语·楚语》中记载,楚国大夫观射父曾对楚昭王熊壬(芈轸)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昊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但程氏的得姓,实际上是在西周时期。传说,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克徐方(今山东滕县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河南洛阳),他的一部分后裔子孙即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程氏。
西周王朝后期,周厉王姬胡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县),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国力有所恢复之后,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今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宋朝学者陈彭年在《文韵·以国为姓》中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战国末期,秦庄襄王子楚(嬴异人、秦异人)即位后,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主联络诸侯,谋划讨伐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后,同时又忿东周王朝于自己在赵国为人质时不闻不问,遂抢先出手,即派吕不韦统领十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临汝),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彻底铲除,周王朝自此灭亡。自从黄帝夺取了嬴姓炎帝的部落联盟领导权后,历史在数千年间转了一个大圈圈,又被嬴姓秦王夺回最高权力。之后,忠实于东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后裔去“禾”留“呈”,改称呈氏,以铭示丧失国祚之痛。
呈氏,正确读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风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程婴后裔,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程婴,生卒年俱待考,主要活动在晋景公姬獳执政时期(公元前599~前581年),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上卿赵朔的朋友,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关系也很密切。周定王姬瑜十年(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大司寇屠岸贾追究早先刺杀晋灵公姬夷皋的主谋,将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借机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姬绥之姊,在宫中得以避祸。当时赵朔之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晋国朝堂上力求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十五年后的周简王姬夷四年(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当晋景公问起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讲述了程婴与公孙杵臼共同保护的赵氏孤儿的实情,晋景公听后非常感动。于是赵氏孤儿被召入宫中。这名赵氏孤儿名叫赵武,晋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他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随后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到了周简王八年(晋厉公姬寿曼三年,公元前578年),二十岁的赵武举行了冠礼,标志着他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其实,他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地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身亡,追公孙杵臼去了。程婴和公孙杵臼俩人挽救赵氏孤儿的事迹,被后世人们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世人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与忍辱负重的精神,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行为品格,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当年,程婴的长子被屠岸贾当作赵氏孤儿杀害了,其幼子程伯恭被晋景公晋封为“呈诚君”,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呈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婴、程伯恭为得姓始祖。程伯恭也是程氏的第十五世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荀氏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公旦大封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东临猗),史称郇侯、郇伯。又据史籍《左传杜预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荀氏的支子(妾生之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荀氏世家在西周时期聚居在郇阳(今山西临猗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其中的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荀偃、荀驩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上卿或大夫,是对春秋时期整个晋国政局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晋国大夫荀驩的采邑就是程邑。近有学者指认晋国程邑是关中地区咸阳渭城区的程邑。但本书认为,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咸阳及其附近一带均属于秦国领地,并位于秦国的核心地区,晋国当时虽曾一度拥有“河西八城”,但其势力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到达秦国的政治中心咸阳附近。因此,作为荀驩采邑的程邑,应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由于荀驩受封的食采邑名叫“程“,因此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程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正式分晋后,荀氏程氏后裔遂将自己的姓氏去“禾”留“呈”,改称呈氏,以记失食邑之痛,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与“程”同音,读作chéng(ㄔㄥˊ)。该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荀驩为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重黎的后裔伯符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重黎,是古史传说中“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周王室封在程地(上程聚,今河南洛阳与偃师交界处),建立了程国,为伯爵,国君称“程伯”。后在春秋时期迁至(今陕西咸阳渭城区)。程伯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即以国名为姓氏,称程氏,世代相传至今。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以国为氏。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执政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
在典籍《国语·楚语》中记载,楚国大夫观射父曾对楚昭王熊壬(芈轸)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昊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但程氏的得姓,实际上是在西周时期。传说,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克徐方(今山东滕县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河南洛阳),他的一部分后裔子孙即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程氏。
西周王朝后期,周厉王姬胡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县),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国力有所恢复之后,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今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宋朝学者陈彭年在《文韵·以国为姓》中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战国末期,秦庄襄王子楚(嬴异人、秦异人)即位后,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主联络诸侯,谋划讨伐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后,同时又忿东周王朝于自己在赵国为人质时不闻不问,遂抢先出手,即派吕不韦统领十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临汝),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彻底铲除,周王朝自此灭亡。自从黄帝夺取了嬴姓炎帝的部落联盟领导权后,历史在数千年间转了一个大圈圈,又被嬴姓秦王夺回最高权力。之后,忠实于东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后裔去“禾”留“呈”,改称呈氏,以铭示丧失国祚之痛。
呈氏,正确读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风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程婴后裔,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程婴,生卒年俱待考,主要活动在晋景公姬獳执政时期(公元前599~前581年),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上卿赵朔的朋友,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关系也很密切。周定王姬瑜十年(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大司寇屠岸贾追究早先刺杀晋灵公姬夷皋的主谋,将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借机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姬绥之姊,在宫中得以避祸。当时赵朔之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晋国朝堂上力求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十五年后的周简王姬夷四年(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当晋景公问起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讲述了程婴与公孙杵臼共同保护的赵氏孤儿的实情,晋景公听后非常感动。于是赵氏孤儿被召入宫中。这名赵氏孤儿名叫赵武,晋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他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随后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到了周简王八年(晋厉公姬寿曼三年,公元前578年),二十岁的赵武举行了冠礼,标志着他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其实,他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地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身亡,追公孙杵臼去了。程婴和公孙杵臼俩人挽救赵氏孤儿的事迹,被后世人们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世人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与忍辱负重的精神,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行为品格,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当年,程婴的长子被屠岸贾当作赵氏孤儿杀害了,其幼子程伯恭被晋景公晋封为“呈诚君”,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呈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婴、程伯恭为得姓始祖。程伯恭也是程氏的第十五世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荀氏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公旦大封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东临猗),史称郇侯、郇伯。又据史籍《左传杜预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荀氏的支子(妾生之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荀氏世家在西周时期聚居在郇阳(今山西临猗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其中的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荀偃、荀驩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上卿或大夫,是对春秋时期整个晋国政局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晋国大夫荀驩的采邑就是程邑。近有学者指认晋国程邑是关中地区咸阳渭城区的程邑。但本书认为,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咸阳及其附近一带均属于秦国领地,并位于秦国的核心地区,晋国当时虽曾一度拥有“河西八城”,但其势力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到达秦国的政治中心咸阳附近。因此,作为荀驩采邑的程邑,应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由于荀驩受封的食采邑名叫“程“,因此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程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正式分晋后,荀氏程氏后裔遂将自己的姓氏去“禾”留“呈”,改称呈氏,以记失食邑之痛,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与“程”同音,读作chéng(ㄔㄥˊ)。该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荀驩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