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April月79:33:5
- 颛孙堂号、郡望、族谱、家训
孙广涛
- 颛孙姓留言
- [现0条]
- 2011年April月619:3:34
- 颛孙行辈
孙广涛
- 颛孙姓留言
- [现0条]
- 2011年April月616:4:30
- 黄帝、舜、妫满、颛孙之关系(颛孙氏世系考)
孙广涛
- 颛孙姓留言
- [现1条]
- 2011年April月615:57:57
- 颛孙子张后世家谱比较
孙广涛
- 颛孙姓留言
- [现14条]
- 2011年April月615:50:36
- 关于颛孙(转载山东商报)
孙广涛
- 颛孙姓留言
- [现0条]
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颛孙家族堂号:书绅堂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颛孙家族郡望:丹阳郡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颛孙家族族谱:《掘坊志》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颛孙家族家训:从子张开始,颛孙氏是一个有着儒学传统的家族,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历代先贤不乏忠直耿介之士。颛孙氏族谱记载的"家训"总目为:"宽宏处世,忠厚为本;勤俭廉正,耕读效国";细目共有50则,涉及做人、持家、教育、强身、交友等,基本上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颛孙家族堂号:书绅堂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颛孙家族郡望:丹阳郡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颛孙家族族谱:《掘坊志》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颛孙家族家训:从子张开始,颛孙氏是一个有着儒学传统的家族,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历代先贤不乏忠直耿介之士。颛孙氏族谱记载的"家训"总目为:"宽宏处世,忠厚为本;勤俭廉正,耕读效国";细目共有50则,涉及做人、持家、教育、强身、交友等,基本上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颛孙家谱行辈
一、颛孙家谱
1、光绪十七年(辛卯),即1891年江南萧邑者今属安徽省淮北市颛孙氏族拟定行辈二十字(自六十四使用)
圣贤道德 宏开裔世勋猷
祖宗恩勤 永建万年大业
2、萧邑在民国三十一年修谱时又拟定行辈十字(自八十四代使用)
言行思先训 明达正家传
3、公元1989年(己巳)易十字(自九十四代使用)
书香诚致远 兆献启荣堂
二、山东邹城孙庙颛孙家谱
4、山东邹城万村迁居孙庙村又拟定行辈二十三字(自五十七代始启用)
中 景 达 庭 世 大 佃
文万志士 心圣传德
丕振吉业 克广孔昌
5、邹城孙庙颛孙氏家族在一九九一年辛未菊月文拟定行辈三十四字(自八十代始使用至一百一十三代)
锡仰绪旺 彦星思先训
明兰正家乾 勤绍念显扬
俭兆敦平定 懋秀肇彝常
富敏焕靖瑞
三、两家谱行辈比对(自六十四代开始)
64代:文,圣 65代:万,贤 66代:志,道
67代:士,德 68代:心,宏 69代:圣,开
70代:传,裔 71代:德,世 72代:丕,勋
73代:振,猷 74代:吉,祖 75代:业,宗
76代:克,恩 77代:广,勤 78代:孔,永
79代:昌,建 80代:锡,万 81代:仰,年
82代:绪,大 83代:旺,业 84代:彦,言
85代:星,行 86代:思,思 87代:先,先
88代:训,训 89代:明,明 90代:兰,达
91代:正,正 92代:家,家 93代:乾,传
94代:勤,书 95代:绍,香 96代:念,诚
97代:显,致 98代:扬,远 99代:俭,兆
100代:兆,献 101代:敦,启 102代:平,荣
103代:定,堂 104代:懋 105代:秀
106代:肇 107代:彝 108代:常
109代:富 110代:敏 111代:焕
112代:靖 113代:瑞
一、颛孙家谱
1、光绪十七年(辛卯),即1891年江南萧邑者今属安徽省淮北市颛孙氏族拟定行辈二十字(自六十四使用)
圣贤道德 宏开裔世勋猷
祖宗恩勤 永建万年大业
2、萧邑在民国三十一年修谱时又拟定行辈十字(自八十四代使用)
言行思先训 明达正家传
3、公元1989年(己巳)易十字(自九十四代使用)
书香诚致远 兆献启荣堂
二、山东邹城孙庙颛孙家谱
4、山东邹城万村迁居孙庙村又拟定行辈二十三字(自五十七代始启用)
中 景 达 庭 世 大 佃
文万志士 心圣传德
丕振吉业 克广孔昌
5、邹城孙庙颛孙氏家族在一九九一年辛未菊月文拟定行辈三十四字(自八十代始使用至一百一十三代)
锡仰绪旺 彦星思先训
明兰正家乾 勤绍念显扬
俭兆敦平定 懋秀肇彝常
富敏焕靖瑞
三、两家谱行辈比对(自六十四代开始)
64代:文,圣 65代:万,贤 66代:志,道
67代:士,德 68代:心,宏 69代:圣,开
70代:传,裔 71代:德,世 72代:丕,勋
73代:振,猷 74代:吉,祖 75代:业,宗
76代:克,恩 77代:广,勤 78代:孔,永
79代:昌,建 80代:锡,万 81代:仰,年
82代:绪,大 83代:旺,业 84代:彦,言
85代:星,行 86代:思,思 87代:先,先
88代:训,训 89代:明,明 90代:兰,达
91代:正,正 92代:家,家 93代:乾,传
94代:勤,书 95代:绍,香 96代:念,诚
97代:显,致 98代:扬,远 99代:俭,兆
100代:兆,献 101代:敦,启 102代:平,荣
103代:定,堂 104代:懋 105代:秀
106代:肇 107代:彝 108代:常
109代:富 110代:敏 111代:焕
112代:靖 113代:瑞
颛孙氏世系考
一 世:少典。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
二 世: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三皇五帝之一。
三 世:昌意。黄帝次子。
四 世:帝颛顼。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五 世:穷蝉。
六 世:敬康。
七 世:句望。
八 世:桥牛。
九 世:瞽(gǔ)叟(sǒu)。
十 世:舜。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尧帝四十一年(公元前2293年)生于姚圩(今山东濮县),故姓姚。舜生母握登氏贤而早丧,至其童年,苦难深重,然舜素行孝义,宽厚温良。因之深得尧帝重用与天下百姓拥戴。尧帝以长、次女娥皇、女英配之。《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号有虞,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舜治天下时,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之年。舜亦以尧为榜样,不以帝位为私有,112岁时,让位于禹。舜帝南巡狩猎时,崩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九嶷山上)。妣陶唐氏娥皇无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十一世:商均。舜的儿子。
十二世:箕伯,袭侯爵。
十三世:强余,袭父爵。
十四世:虞颉,袭父爵,生二子:梦熊、虞思。
十五世:虞思,袭封虞侯,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生一子:友龙。
十六世:友龙,袭虞侯。
十七世:寿肸,袭父爵。
十八世:叔仪,袭父爵,生二子:康伯、康仲。
十九世:康仲,追谥虞侯。
二十世:祖妫,追谥虞侯。
二十一世:发,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公于虞,以奉舜祀,并追封其父、祖,立朝称公为虞宾。
二十二世:妫方,袭父爵。
二十三世:振,袭父爵。
二十四世:维,袭父爵。
二十五世:寿因,袭父爵。
二十六世:敖,袭父爵。
二十七世:胜,袭父爵。
二十八世:元捷,袭父爵。
二十九世:偃,袭父爵。
三十世:姑猛,袭父爵。
三十一世:公允,袭父爵。
三十二世:蔺,袭父爵。
三十三世:填叔,袭父爵。
三十四世:野。
三十五世:无羁。
三十六世:菑。
三十七世:叔正。
三十八世:献子。
三十九世:亚寿。
四十世:原寿。
四十一世:梦延,生一子:阏父(遏父)。
四十二世:阏(è)父,即遏(è)父。周文王时为陶正(周代官名。掌制造陶器之事)
四十三世:满。本名妫满,字少汤,封于陈(今河南淮阳)。
四十四世:申公犀侯
四十五世:孝公突
四十六世:慎公圉(yǔ)戎
四十七世:幽公宁
四十八世:厘(lí)公孝
四十九世:武公灵
五十世:平公燮(xiè)
五十一世:文公圉(yǔ)
五十二世:桓公鲍
五十三世:庄公林
五十四世:颛孙。姓妫,庄公林之子,陈宣公二十二年(前671年)春,陈国发生内乱,庄公子颛孙目睹内乱迭起,遂离开陈国出奔齐国,一同出奔的还有厉公子完,即后来田氏齐国的始祖,后来,颛孙又由齐奔鲁。
五十五世: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是为颛孙氏第一代祖先,绵延至今已传83代,2600余年。
五十六世:键。
五十七世:庆。
五十八世:齐。
五十九世:姜。姜生三子,子张、子莫、子英。
六十世: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由于颛孙师是颛孙氏的名人,族谱《掘坊志》就把他作为颛孙氏的始祖了。
(以上是个人根据资料收集整理,请各位指正.)如需探讨请联系QQ:287148818
一 世:少典。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
二 世: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三皇五帝之一。
三 世:昌意。黄帝次子。
四 世:帝颛顼。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五 世:穷蝉。
六 世:敬康。
七 世:句望。
八 世:桥牛。
九 世:瞽(gǔ)叟(sǒu)。
十 世:舜。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尧帝四十一年(公元前2293年)生于姚圩(今山东濮县),故姓姚。舜生母握登氏贤而早丧,至其童年,苦难深重,然舜素行孝义,宽厚温良。因之深得尧帝重用与天下百姓拥戴。尧帝以长、次女娥皇、女英配之。《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号有虞,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舜治天下时,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之年。舜亦以尧为榜样,不以帝位为私有,112岁时,让位于禹。舜帝南巡狩猎时,崩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九嶷山上)。妣陶唐氏娥皇无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十一世:商均。舜的儿子。
十二世:箕伯,袭侯爵。
十三世:强余,袭父爵。
十四世:虞颉,袭父爵,生二子:梦熊、虞思。
十五世:虞思,袭封虞侯,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生一子:友龙。
十六世:友龙,袭虞侯。
十七世:寿肸,袭父爵。
十八世:叔仪,袭父爵,生二子:康伯、康仲。
十九世:康仲,追谥虞侯。
二十世:祖妫,追谥虞侯。
二十一世:发,商汤灭桀而有天下,悯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公于虞,以奉舜祀,并追封其父、祖,立朝称公为虞宾。
二十二世:妫方,袭父爵。
二十三世:振,袭父爵。
二十四世:维,袭父爵。
二十五世:寿因,袭父爵。
二十六世:敖,袭父爵。
二十七世:胜,袭父爵。
二十八世:元捷,袭父爵。
二十九世:偃,袭父爵。
三十世:姑猛,袭父爵。
三十一世:公允,袭父爵。
三十二世:蔺,袭父爵。
三十三世:填叔,袭父爵。
三十四世:野。
三十五世:无羁。
三十六世:菑。
三十七世:叔正。
三十八世:献子。
三十九世:亚寿。
四十世:原寿。
四十一世:梦延,生一子:阏父(遏父)。
四十二世:阏(è)父,即遏(è)父。周文王时为陶正(周代官名。掌制造陶器之事)
四十三世:满。本名妫满,字少汤,封于陈(今河南淮阳)。
四十四世:申公犀侯
四十五世:孝公突
四十六世:慎公圉(yǔ)戎
四十七世:幽公宁
四十八世:厘(lí)公孝
四十九世:武公灵
五十世:平公燮(xiè)
五十一世:文公圉(yǔ)
五十二世:桓公鲍
五十三世:庄公林
五十四世:颛孙。姓妫,庄公林之子,陈宣公二十二年(前671年)春,陈国发生内乱,庄公子颛孙目睹内乱迭起,遂离开陈国出奔齐国,一同出奔的还有厉公子完,即后来田氏齐国的始祖,后来,颛孙又由齐奔鲁。
五十五世: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是为颛孙氏第一代祖先,绵延至今已传83代,2600余年。
五十六世:键。
五十七世:庆。
五十八世:齐。
五十九世:姜。姜生三子,子张、子莫、子英。
六十世: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由于颛孙师是颛孙氏的名人,族谱《掘坊志》就把他作为颛孙氏的始祖了。
(以上是个人根据资料收集整理,请各位指正.)如需探讨请联系QQ:287148818
山东邹城家谱:
一 代 子张姓颛孙名师陈入
二 代 申祥生于获麟之岁生二子
三 代 长曰锺次曰鼎鼎因避乱往彭城
四 代 献锺之子
五 代 和献之子
六 代 歙和之子
七 代 道充是秦兼并天下焚书坑儒乃隐雨凫山义皇穴中
八 代 丰德经纶素若有志未逐而终
九 代 冕
十 代 实
十一 代 楹才德出众未得大用
十二 代 烈隐居独善好济入利物
十三 代 良辅弟良弼
十四 代 景弼之子
十五 代 允彬为汉守南阳时群臣皆辅王氏乃隐而不仕
十六 代 鲤
十 七代 员
十 八代 远
十 九代 帜
二 十代 瑜
二十一代 旅东汉举孝廉
二十二代 夏
二十三代 时用
二十四代 民子裕晁
二十五代 裕晁子怀忠、怀知
二十六代 怀忠子发安、发怒、发仁
二十七代 发怒之子素、利、元
二十八代 素子起潜
二十九代 起潜子彪、洪
三 十代 彪子天爵
三十一代 天爵子五扬为唐武定学正
三十二代 五扬子栋、勤
三十三代 栋子础、善
三十四代 础子衍、行
三十五代 衍子通为平原令
三十六代 通子祜、位
三十七代 祜子珏为唐节度使
三十八代 珏子有傅
三十九代 有傅子稼、方
四 十代 稼子泰
四十一代 泰子成猷、成谟
四十二代 成猷子言、豪
四十三代 豪子基
四十四代 基子朱
四十五代 朱子循
四十六代 循子淳、用
四十七代 淳
四十八代 慧为宋汤州利史因思鲁之蕉乡当援琴鼓鲁氏
沂操曰沂之水泱泱胡不归兮以思浣我裳我思
沂兮几长沂之水堤胡不归兮以浴我德我思沂
兮心测可思兮亦可沂兮鼓而舞兮谓吾之与兮
四十九代 修身吾铉
五 十代 铉子礼志
五十一代 安邦有救世之志知宋时事去乃隐居鲁龟山间
采薇所居有子夏墓子羔闾因号西山为阳山盖
取首阳之义名闻为高材盖取高蹈之外当歌曰
西山青兮采其薇虞夏商周兮今何极薇兮我心
戚
五十二代 裔盛四子长日继宗继母生继祖继伯继流继宗
为继母命逐处於中野因鼓伯整履霜操日父兮
儿衣母兮儿食儿罪当答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
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於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
怜儿宁不悲后有功於王建封万户侯
五十三代 继宗在元朝封万户候开封守二子长日人伟次
日人杰父在时遗命立人杰人伟遂顺父志而逃
变其姓名以旅於处当客房方谷珍为幕宝因太
祖兵取通州无锡州乃台州谷珍惧使江右奉书
帛以庆元温台三郡献之仅乃得免自方谷珍归
於我大明后又为谷珍献饰马鞍辔
太祖曰我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才能毂票布
帛而己其他宝玩非所好也悉却之及父死人杰
亟请归国袭封人伟曰父命也何敢违因让始立
焉后我
太祖混一天下兄弟以元故不敢显名姓隐居
邹邑去颛称孙
据《风俗通》、《尚友录》及颛孙氏族谱《掘坊志》记载:先祖子张似乎为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七十二贤徒中年纪最小者,位列十哲,二世好象与十哲之一的曾子联姻。至三世,幼子回鲁探寻并定居,其为山东一支之根由,其后代分布在现山东济宁地区的邹城、汶上、兖州一带。安徽萧淮地区一支当为谪传,传说子张回陈国途经萧县,见山水秀美,便定居于此。
子张之子申详。生于鲁国而居于陈;
申详长子钟。请学于申详。申详对其教导说:"吾闻子思之告白也,夫之教必始于诗书终于礼乐,而曲乐不与焉。"这番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教化与礼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孔子的礼乐观是一脉相承的;
申详次子鼎。这一支脉传至第六十六代延宗,德配衍圣公女,后辈循着先祖的足迹又走到一起,一时间传为佳话;
钟子汶。“博学强记,淹贯六经,当七雄纷争之时,魏召为相,不受。著书万言,所感皆心性之理”;
十世羡。在赵国做官;
十二世冲,字太玄。因秦焚书灭儒,遂隐居于三台山藏书石室,至今那儿仍有井洞遗迹,相传为太玄藏书处;
十四世浣心。西汉时为长沙太守;
十六世简。“博学好古,纂修遗书,汉昭帝征为博士”;
二十一世嘉善。“言辞清辨,智勇过人,汉和帝拜关西大将军”,这是颛孙氏历代名人中唯一的一个武人;
二十五世东。晋武帝泰和元年授太常寺;
四十三世恭。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明经及第,授国子监博士;
六十世时,颛孙氏分为四支。
根据以上分析:1、子张长支先分布于安徽淮阳一代,至六十代又分四支。2、徐州一带分布的为鼎(申祥次子)后代。3、山东一带分布可能为献(钟之幼子)后代。
以上分析只是个人观点,还需各地家谱考证。
一 代 子张姓颛孙名师陈入
二 代 申祥生于获麟之岁生二子
三 代 长曰锺次曰鼎鼎因避乱往彭城
四 代 献锺之子
五 代 和献之子
六 代 歙和之子
七 代 道充是秦兼并天下焚书坑儒乃隐雨凫山义皇穴中
八 代 丰德经纶素若有志未逐而终
九 代 冕
十 代 实
十一 代 楹才德出众未得大用
十二 代 烈隐居独善好济入利物
十三 代 良辅弟良弼
十四 代 景弼之子
十五 代 允彬为汉守南阳时群臣皆辅王氏乃隐而不仕
十六 代 鲤
十 七代 员
十 八代 远
十 九代 帜
二 十代 瑜
二十一代 旅东汉举孝廉
二十二代 夏
二十三代 时用
二十四代 民子裕晁
二十五代 裕晁子怀忠、怀知
二十六代 怀忠子发安、发怒、发仁
二十七代 发怒之子素、利、元
二十八代 素子起潜
二十九代 起潜子彪、洪
三 十代 彪子天爵
三十一代 天爵子五扬为唐武定学正
三十二代 五扬子栋、勤
三十三代 栋子础、善
三十四代 础子衍、行
三十五代 衍子通为平原令
三十六代 通子祜、位
三十七代 祜子珏为唐节度使
三十八代 珏子有傅
三十九代 有傅子稼、方
四 十代 稼子泰
四十一代 泰子成猷、成谟
四十二代 成猷子言、豪
四十三代 豪子基
四十四代 基子朱
四十五代 朱子循
四十六代 循子淳、用
四十七代 淳
四十八代 慧为宋汤州利史因思鲁之蕉乡当援琴鼓鲁氏
沂操曰沂之水泱泱胡不归兮以思浣我裳我思
沂兮几长沂之水堤胡不归兮以浴我德我思沂
兮心测可思兮亦可沂兮鼓而舞兮谓吾之与兮
四十九代 修身吾铉
五 十代 铉子礼志
五十一代 安邦有救世之志知宋时事去乃隐居鲁龟山间
采薇所居有子夏墓子羔闾因号西山为阳山盖
取首阳之义名闻为高材盖取高蹈之外当歌曰
西山青兮采其薇虞夏商周兮今何极薇兮我心
戚
五十二代 裔盛四子长日继宗继母生继祖继伯继流继宗
为继母命逐处於中野因鼓伯整履霜操日父兮
儿衣母兮儿食儿罪当答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
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於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
怜儿宁不悲后有功於王建封万户侯
五十三代 继宗在元朝封万户候开封守二子长日人伟次
日人杰父在时遗命立人杰人伟遂顺父志而逃
变其姓名以旅於处当客房方谷珍为幕宝因太
祖兵取通州无锡州乃台州谷珍惧使江右奉书
帛以庆元温台三郡献之仅乃得免自方谷珍归
於我大明后又为谷珍献饰马鞍辔
太祖曰我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才能毂票布
帛而己其他宝玩非所好也悉却之及父死人杰
亟请归国袭封人伟曰父命也何敢违因让始立
焉后我
太祖混一天下兄弟以元故不敢显名姓隐居
邹邑去颛称孙
据《风俗通》、《尚友录》及颛孙氏族谱《掘坊志》记载:先祖子张似乎为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七十二贤徒中年纪最小者,位列十哲,二世好象与十哲之一的曾子联姻。至三世,幼子回鲁探寻并定居,其为山东一支之根由,其后代分布在现山东济宁地区的邹城、汶上、兖州一带。安徽萧淮地区一支当为谪传,传说子张回陈国途经萧县,见山水秀美,便定居于此。
子张之子申详。生于鲁国而居于陈;
申详长子钟。请学于申详。申详对其教导说:"吾闻子思之告白也,夫之教必始于诗书终于礼乐,而曲乐不与焉。"这番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教化与礼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孔子的礼乐观是一脉相承的;
申详次子鼎。这一支脉传至第六十六代延宗,德配衍圣公女,后辈循着先祖的足迹又走到一起,一时间传为佳话;
钟子汶。“博学强记,淹贯六经,当七雄纷争之时,魏召为相,不受。著书万言,所感皆心性之理”;
十世羡。在赵国做官;
十二世冲,字太玄。因秦焚书灭儒,遂隐居于三台山藏书石室,至今那儿仍有井洞遗迹,相传为太玄藏书处;
十四世浣心。西汉时为长沙太守;
十六世简。“博学好古,纂修遗书,汉昭帝征为博士”;
二十一世嘉善。“言辞清辨,智勇过人,汉和帝拜关西大将军”,这是颛孙氏历代名人中唯一的一个武人;
二十五世东。晋武帝泰和元年授太常寺;
四十三世恭。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明经及第,授国子监博士;
六十世时,颛孙氏分为四支。
根据以上分析:1、子张长支先分布于安徽淮阳一代,至六十代又分四支。2、徐州一带分布的为鼎(申祥次子)后代。3、山东一带分布可能为献(钟之幼子)后代。
以上分析只是个人观点,还需各地家谱考证。
颛孙(zhuān sūn)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汶上、兖州、邹城等地有颛孙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辽宁、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有颛孙姓人分布。
同姓名人:
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待考),字子张,陈国人,圣人孔子的弟子。
邹城:颛孙姓的摇篮
颛孙广鑫祖籍邹城峄山镇留驾庄,他告诉记者,留驾庄是一个有1000多人的村子,复姓“颛孙”是村里的一大姓氏,有200多人。“山东的颛孙姓人主要聚集在邹城附近,最大的聚集地、也是颛孙姓的根在邹城北宿镇后万村,全村人几乎都姓颛孙,有千余人。北宿镇的西故下村也有不少颛孙姓人。”
除此以外,颛孙广鑫告诉记者邹城太平镇孙庙村和秦河村的颛孙姓人也不少。“据我所知,兖州地区有个叫孙家楼的地方,颛孙姓人不少。据说汶上也有。总的来说,山东颛孙姓人的分布是以邹城为圆心的,邹城地区的同姓人大概有四五千人。”
对复姓“颛孙”而言,安徽宿县和山东邹城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据颛孙广鑫介绍,先祖颛孙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因为王室内讧而逃至鲁国,并在邹城北宿镇一带定居下来。颛孙姓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即孔子得意门生颛孙师,“颛孙师后来死在了萧县,恪守当时守孝三年的规矩,不少颛孙师的后人就从邹城迁到萧县并在那里世代定居,后来这一支逐渐繁衍壮大起来,在南宋时被确立为姓氏的正宗。大概明末时期,一部分先祖又从萧县回迁至邹城,我们村的颛孙姓就始自这个时候。”
出自春秋陈国公族
关于颛孙姓氏的由来,颛孙广鑫说:“‘颛孙’从字面来看就是颛顼之孙,据说是后裔子孙为纪念先祖颛顼高阳而得的姓氏。”
但据《风俗通》、颛孙氏族谱《掘坊志》等记载:颛孙氏源出春秋时代陈国公族,是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氏得姓至今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得姓始祖就是春秋时陈国公子颛孙。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为姓氏,遂有了复姓颛孙。《尚友录》中也有明确的记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后裔妫满,并把女儿元姬嫁给他,且封他为陈(在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成了陈国的第一任国君。陈国传至第13世时发生了宫廷内乱,先是厉公跃即位,在位仅5个月就被其弟庄公林所杀。公子颛孙亲眼目睹了迭起的内乱,便决定离开陈国出奔齐国,与颛孙同行的还有厉公的儿子完,即陈完,也就是后来田氏齐国的始祖。“本来二人一起来到齐国,后来颛孙又从齐国转至鲁国。”颛孙广鑫说。
先祖颛孙师乃孔子贤弟子
在颛孙姓氏内部有这样一幅楹联:“陈国簪缨之后,孔门游夏之俦。”上联说明了颛孙氏出自陈国的来历,下联所指的则是颛孙氏的名人——孔子的得意门生颛孙师。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公子颛孙的第五世后人。圣人孔子有弟子三千,颛孙师是其中很年轻的一个,比孔子小48岁。与子游、子夏等并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十二哲人之一。据史料记载,颛孙师长相端正,仪表堂堂,谈吐举止宽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从容。孔子的另一名弟子曾子就曾评价颛孙师:“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颛孙师好学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响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诲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卑视道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颛孙师为人豁达,不拘小节,结交广泛,尤其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被誉为“古之善交者”,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
“孔子死后,颛孙师曾在邹城孟庙附近独立创办学堂、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他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后来儒家分学派,子张之儒位列八派之首。”据颛孙广鑫介绍,就在颛孙师当年自办的学堂附近,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建造了一座子张庙,这座庙被后人世代保留和沿用直至文革时期。
关于颛孙师究竟是哪里人,一直存在着“陈人”和“鲁人”两种说法。“陈人说”的依据主要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的相关记载,如;“颛孙师,陈人,字子张”。“鲁人说”则以《吕氏春秋·尊师》中的“子张,鲁之鄙家也”为依据。其实对于流动性很大的个体而言,很难简单地以某一属地将其具体“定位”,从传统的祖籍观念出发,“陈人说”成立;而如果从出生地、长期生活的地域来考虑,“鲁人说”显然无可厚非。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据颛孙广鑫介绍,安徽萧县保存有颛孙师的墓地和宗祠,两地家谱也都尊奉其为颛孙姓的一世祖。
由“颛孙”到“孙”的变迁
在复姓“颛孙”的姓氏网上,记者发现很多署名孙某某的网友,而这些看似姓孙的人都称自己本姓为颛孙,是颛孙师的后代,且他们中有很多是来自邹城的。
“我们第52世祖叫颛孙继宗是元朝人,相传他早年曾救过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一命,因为有恩于自己,顺帝特别嘉奖了先祖继宗,并封其为万户侯。元朝灭亡,明朱元璋取而代之,先祖曾是前朝帝王的救命恩人,又受过封赏,为了家族免受牵连就主动捐出了封地,还隐去了姓氏中大头的字,而改姓为‘孙’。”据颛孙广鑫介绍,这是造成现在部分颛孙姓人又称姓孙的原因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村里颛孙姓人的身份证、户口等证件上大都显示姓孙,但我们都知道自己本姓是颛孙。我们也曾呼吁过恢复原姓,但这涉及很多方面,程序也很繁琐,所以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得到落实。”颛孙广鑫告诉记者,在被历来视为颛孙正宗的安徽萧县,无论在口头还是书面上,人们一直沿用了复姓“颛孙”。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汶上、兖州、邹城等地有颛孙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辽宁、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有颛孙姓人分布。
同姓名人:
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待考),字子张,陈国人,圣人孔子的弟子。
邹城:颛孙姓的摇篮
颛孙广鑫祖籍邹城峄山镇留驾庄,他告诉记者,留驾庄是一个有1000多人的村子,复姓“颛孙”是村里的一大姓氏,有200多人。“山东的颛孙姓人主要聚集在邹城附近,最大的聚集地、也是颛孙姓的根在邹城北宿镇后万村,全村人几乎都姓颛孙,有千余人。北宿镇的西故下村也有不少颛孙姓人。”
除此以外,颛孙广鑫告诉记者邹城太平镇孙庙村和秦河村的颛孙姓人也不少。“据我所知,兖州地区有个叫孙家楼的地方,颛孙姓人不少。据说汶上也有。总的来说,山东颛孙姓人的分布是以邹城为圆心的,邹城地区的同姓人大概有四五千人。”
对复姓“颛孙”而言,安徽宿县和山东邹城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据颛孙广鑫介绍,先祖颛孙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因为王室内讧而逃至鲁国,并在邹城北宿镇一带定居下来。颛孙姓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即孔子得意门生颛孙师,“颛孙师后来死在了萧县,恪守当时守孝三年的规矩,不少颛孙师的后人就从邹城迁到萧县并在那里世代定居,后来这一支逐渐繁衍壮大起来,在南宋时被确立为姓氏的正宗。大概明末时期,一部分先祖又从萧县回迁至邹城,我们村的颛孙姓就始自这个时候。”
出自春秋陈国公族
关于颛孙姓氏的由来,颛孙广鑫说:“‘颛孙’从字面来看就是颛顼之孙,据说是后裔子孙为纪念先祖颛顼高阳而得的姓氏。”
但据《风俗通》、颛孙氏族谱《掘坊志》等记载:颛孙氏源出春秋时代陈国公族,是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氏得姓至今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得姓始祖就是春秋时陈国公子颛孙。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为姓氏,遂有了复姓颛孙。《尚友录》中也有明确的记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后裔妫满,并把女儿元姬嫁给他,且封他为陈(在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成了陈国的第一任国君。陈国传至第13世时发生了宫廷内乱,先是厉公跃即位,在位仅5个月就被其弟庄公林所杀。公子颛孙亲眼目睹了迭起的内乱,便决定离开陈国出奔齐国,与颛孙同行的还有厉公的儿子完,即陈完,也就是后来田氏齐国的始祖。“本来二人一起来到齐国,后来颛孙又从齐国转至鲁国。”颛孙广鑫说。
先祖颛孙师乃孔子贤弟子
在颛孙姓氏内部有这样一幅楹联:“陈国簪缨之后,孔门游夏之俦。”上联说明了颛孙氏出自陈国的来历,下联所指的则是颛孙氏的名人——孔子的得意门生颛孙师。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公子颛孙的第五世后人。圣人孔子有弟子三千,颛孙师是其中很年轻的一个,比孔子小48岁。与子游、子夏等并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十二哲人之一。据史料记载,颛孙师长相端正,仪表堂堂,谈吐举止宽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从容。孔子的另一名弟子曾子就曾评价颛孙师:“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颛孙师好学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响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诲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卑视道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颛孙师为人豁达,不拘小节,结交广泛,尤其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被誉为“古之善交者”,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
“孔子死后,颛孙师曾在邹城孟庙附近独立创办学堂、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他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后来儒家分学派,子张之儒位列八派之首。”据颛孙广鑫介绍,就在颛孙师当年自办的学堂附近,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建造了一座子张庙,这座庙被后人世代保留和沿用直至文革时期。
关于颛孙师究竟是哪里人,一直存在着“陈人”和“鲁人”两种说法。“陈人说”的依据主要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的相关记载,如;“颛孙师,陈人,字子张”。“鲁人说”则以《吕氏春秋·尊师》中的“子张,鲁之鄙家也”为依据。其实对于流动性很大的个体而言,很难简单地以某一属地将其具体“定位”,从传统的祖籍观念出发,“陈人说”成立;而如果从出生地、长期生活的地域来考虑,“鲁人说”显然无可厚非。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据颛孙广鑫介绍,安徽萧县保存有颛孙师的墓地和宗祠,两地家谱也都尊奉其为颛孙姓的一世祖。
由“颛孙”到“孙”的变迁
在复姓“颛孙”的姓氏网上,记者发现很多署名孙某某的网友,而这些看似姓孙的人都称自己本姓为颛孙,是颛孙师的后代,且他们中有很多是来自邹城的。
“我们第52世祖叫颛孙继宗是元朝人,相传他早年曾救过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一命,因为有恩于自己,顺帝特别嘉奖了先祖继宗,并封其为万户侯。元朝灭亡,明朱元璋取而代之,先祖曾是前朝帝王的救命恩人,又受过封赏,为了家族免受牵连就主动捐出了封地,还隐去了姓氏中大头的字,而改姓为‘孙’。”据颛孙广鑫介绍,这是造成现在部分颛孙姓人又称姓孙的原因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村里颛孙姓人的身份证、户口等证件上大都显示姓孙,但我们都知道自己本姓是颛孙。我们也曾呼吁过恢复原姓,但这涉及很多方面,程序也很繁琐,所以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得到落实。”颛孙广鑫告诉记者,在被历来视为颛孙正宗的安徽萧县,无论在口头还是书面上,人们一直沿用了复姓“颛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