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8/18 15:05:00
共1771字 评价:0
共1771字 评价:0
学氏家族人员较少,为较罕见姓,但分布较广。在福建有“海内奇姓,八闽一家”之说,而北方也有“北方数省,密云一家”的说法。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炎黄子孙寻根热中,旅居日本、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及台湾省学氏后裔,纷纷以各种方式到大陆寻根问祖,多不果而归。在福建泉州市编辑的《海外寻根》181姓中,学姓列在130位。幸喜泉州学氏与北京学氏取得联系,由学士镛(泉州建筑设计高级工程师)和学士钊(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发起成立“学氏宗亲会”,对学氏家族的起源、迁移、分布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现归纳整理如下。
学氏家族的起源
《姓解》(宋景二年版)载:学,姓也,见《姓苑》。《姓》载:学,姓也,属东鲁族。张澍《姓氏五书》载:学姓出自学校官者之后。可惜《姓苑》一书至今尚未能见到。东鲁为古望郡之一,即今山东曲阜、济宁一带。福建泉州学氏堂号为“东鲁”,祠堂对联为:“伯禽衍派家声远,东鲁传芳世泽长。”
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西周初年,武王把山东南部封给周公旦,因周公要在朝中辅政,因而让其子伯禽去山东就任,为鲁国首位国王,建都曲阜。伯禽有一个儿子封在颜邑,后代以颜为姓。据堂联推断,应有一子封为学官,应是学姓始祖。
学氏家族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
鲁国从伯禽立国,至穆公时被楚国灭掉,共650多年,29王。亡国后,其公族迁到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东)居住,以国为姓,即鲁氏家族。以后又分迁各地,望郡有扶风、新蔡等。以封邑颜为姓的一批后人迁到琅琊等地,尊伯禽为始祖。以官职为姓的学氏子弟,据分析最近的迁移地为齐国的首都淄博及宁津等地。在宋元动乱之际学氏家族又一次大迁移,一支南迁到浙江绍兴府(路),即今天诸暨和余姚以北地区,明初从此又有一支迁到福建泉州。另一支北上迁到河北的河间府(路)、磁州(县)定居。明初一支由河间路迁到北京密云县东学家庄定居。可能还有一支逆长江而上,从南京迁到湖南株州、四川、重庆定居。
学氏族人现今分布情况
1.福建泉州北郊博浔村
该村有三世祖秀园公明代坟墓,在东郊东岳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学朴斋以武试登第,任正七品官。咸丰时由其子学及第承袭官职,建有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府第。
由于泉州地处沿海,经济发达,航运便利,学氏族人由此陆续往海外发展。先有学及第子侄在咸丰时赴台湾谋生,其后代又有一支转渡日本神户,经营珠宝和房地产。咸丰后期有学石、学茶叔到新加坡谋生。民国初年有学金兰去新加坡定居,学信海往菲律宾定居。1945年台湾光复后,有学恭维、学恭兴兄弟赴台湾谋生,定居于彰化县中华街至今。1970年学长春到漳平县工作定居,学长泰到厦门市工作定居。
2.北京市
北京学姓源于密云县东学家庄。明初为加强长城一线边防,于洪武五年(1372年)设密云中卫,洪武三十年(1397年)设密云后卫。因密云人口稀少,朝廷从山西、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往北方大量移民屯垦守边。学氏先祖元朝时曾在河间路任提刑,明初亦携族人移居于密云太师屯(原名太史屯)附近的东学家庄(今叫东学各庄),为占山户。祖传明初还有一支学氏族人定居于不老屯(古军屯名)附近的西学家庄,后又迁移他处,地址不详,只在西沟留有一大片坟地。
清康熙年间,东学家庄学氏一支迁本县大梁村,一支迁车道峪村。清末民初时,社会动荡,车道峪学氏族人陆续外迁谋生。民国初年先有学俭、学通弟兄二人迁本县沙滩村。上世纪20年代,学洲到河北省兴隆县开股份“同兴店”(旅、饭店),后代落户于彼。30年代有学士兴赴赤峰市谋生落户。40年代学士铭一家迁到潮河北辛庄村定居。40年代中后期,学润携子女定居北京,学敬波定居密云县石匣镇。怀柔县渤海镇渤海所村有学忠、学宗旺、学宗仁及学建兵、学建华等人居住;学宗德早年到北京城里工作,现离休,另有学子剑、学子文、学昊在北京城里居住。
此外,在山东淄博、宁津,河北河间、磁县,浙江绍兴,湖南株州,四川,重庆,都有学姓族人。台湾漳化、台中、高雄、台北等地亦有学姓后裔。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炎黄子孙寻根热中,旅居日本、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及台湾省学氏后裔,纷纷以各种方式到大陆寻根问祖,多不果而归。在福建泉州市编辑的《海外寻根》181姓中,学姓列在130位。幸喜泉州学氏与北京学氏取得联系,由学士镛(泉州建筑设计高级工程师)和学士钊(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发起成立“学氏宗亲会”,对学氏家族的起源、迁移、分布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现归纳整理如下。
学氏家族的起源
《姓解》(宋景二年版)载:学,姓也,见《姓苑》。《姓》载:学,姓也,属东鲁族。张澍《姓氏五书》载:学姓出自学校官者之后。可惜《姓苑》一书至今尚未能见到。东鲁为古望郡之一,即今山东曲阜、济宁一带。福建泉州学氏堂号为“东鲁”,祠堂对联为:“伯禽衍派家声远,东鲁传芳世泽长。”
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西周初年,武王把山东南部封给周公旦,因周公要在朝中辅政,因而让其子伯禽去山东就任,为鲁国首位国王,建都曲阜。伯禽有一个儿子封在颜邑,后代以颜为姓。据堂联推断,应有一子封为学官,应是学姓始祖。
学氏家族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
鲁国从伯禽立国,至穆公时被楚国灭掉,共650多年,29王。亡国后,其公族迁到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东)居住,以国为姓,即鲁氏家族。以后又分迁各地,望郡有扶风、新蔡等。以封邑颜为姓的一批后人迁到琅琊等地,尊伯禽为始祖。以官职为姓的学氏子弟,据分析最近的迁移地为齐国的首都淄博及宁津等地。在宋元动乱之际学氏家族又一次大迁移,一支南迁到浙江绍兴府(路),即今天诸暨和余姚以北地区,明初从此又有一支迁到福建泉州。另一支北上迁到河北的河间府(路)、磁州(县)定居。明初一支由河间路迁到北京密云县东学家庄定居。可能还有一支逆长江而上,从南京迁到湖南株州、四川、重庆定居。
学氏族人现今分布情况
1.福建泉州北郊博浔村
该村有三世祖秀园公明代坟墓,在东郊东岳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学朴斋以武试登第,任正七品官。咸丰时由其子学及第承袭官职,建有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府第。
由于泉州地处沿海,经济发达,航运便利,学氏族人由此陆续往海外发展。先有学及第子侄在咸丰时赴台湾谋生,其后代又有一支转渡日本神户,经营珠宝和房地产。咸丰后期有学石、学茶叔到新加坡谋生。民国初年有学金兰去新加坡定居,学信海往菲律宾定居。1945年台湾光复后,有学恭维、学恭兴兄弟赴台湾谋生,定居于彰化县中华街至今。1970年学长春到漳平县工作定居,学长泰到厦门市工作定居。
2.北京市
北京学姓源于密云县东学家庄。明初为加强长城一线边防,于洪武五年(1372年)设密云中卫,洪武三十年(1397年)设密云后卫。因密云人口稀少,朝廷从山西、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往北方大量移民屯垦守边。学氏先祖元朝时曾在河间路任提刑,明初亦携族人移居于密云太师屯(原名太史屯)附近的东学家庄(今叫东学各庄),为占山户。祖传明初还有一支学氏族人定居于不老屯(古军屯名)附近的西学家庄,后又迁移他处,地址不详,只在西沟留有一大片坟地。
清康熙年间,东学家庄学氏一支迁本县大梁村,一支迁车道峪村。清末民初时,社会动荡,车道峪学氏族人陆续外迁谋生。民国初年先有学俭、学通弟兄二人迁本县沙滩村。上世纪20年代,学洲到河北省兴隆县开股份“同兴店”(旅、饭店),后代落户于彼。30年代有学士兴赴赤峰市谋生落户。40年代学士铭一家迁到潮河北辛庄村定居。40年代中后期,学润携子女定居北京,学敬波定居密云县石匣镇。怀柔县渤海镇渤海所村有学忠、学宗旺、学宗仁及学建兵、学建华等人居住;学宗德早年到北京城里工作,现离休,另有学子剑、学子文、学昊在北京城里居住。
此外,在山东淄博、宁津,河北河间、磁县,浙江绍兴,湖南株州,四川,重庆,都有学姓族人。台湾漳化、台中、高雄、台北等地亦有学姓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