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一、来源有五
<br>
<br>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br>
<br>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br>
<br>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br>
<br>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br>
<br>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br>
<br>
<br>
<br>二、史氏发源地:
<br>
<br>溧阳埭头是史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史氏故乡,埭头史氏都是一世祖史崇(据考证目前国内现存的史氏宗谱中几乎都称史崇为一世祖)的嫡系后人。
<br>
<br>
<br>
<br>三、迁徙分布
<br>
<br>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br>
<br>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br>
<br>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br>
<br>四、郡望堂号
<br>
<br> 【堂号】
<br>
<br>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br>
<br> 【郡望】
<br>
<br>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br>
<br>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br>
<br>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br>
<br>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br>
<br>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郴州永兴一带)。
<br>
<br>
<br>
<br>
<br>
<br>五、家乘谱牒
<br>
<br>1、史氏宗谱
<br>
<br>
<br>
<br>【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 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海图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清钞本 南京图
<br>
<br>【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br>
<br>【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br>
<br>【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br>
<br>【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br>
<br>【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乘》。
<br>
<br>【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祐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br>
<br>【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br>
<br>【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br>
<br>【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六册 美国
<br>
<br>【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br>
<br>【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br>
<br>【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br>
<br>【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菴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br>
<br>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br>
<br>【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br>
<br>【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br>
<br>【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br>
<br>【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八册 河北大学
<br>
<br>【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刻本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br>
<br>【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後有钞补。
<br>
<br>【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br>
<br>【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br>
<br>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一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鑑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br>
<br>【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日本 美国
<br>
<br>【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br>
<br>【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br>
<br>【山东棲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棲霞县杨础乡史家庄山东棲霞县观里镇小观村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br>
<br>【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br>
<br>【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br>
<br>【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br>
<br>【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t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br>
<br>【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t
<br>
<br>【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鸛石庄史氏钞本一册 重庆市图
<br>
<br>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br>
<br>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册 北图
<br>
<br>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br>
<br>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br>
<br>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br>
<br>2、家乘谱牒
<br>
<br>全国:史氏谱録合编八卷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br>
<br>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br>
<br>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br>
<br>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br>
<br>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br>
<br>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目前湖南永兴地区史氏宗谱正在整理中
<br>
<br>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br>
<br>
<br>
<br>六、历史名人
<br>
<br>史氏先祖为汉宣帝时史恭,史恭为宣帝娘舅,史家因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5人获封候,其中史崇被封为溧阳候,为溧阳埭头史氏一世祖。
<br>
<br>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br>
<br>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br>
<br>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br>
<br>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br>
<br>史浩: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
<br>
<br>
<br>
<br>七、史侯祠
<br>
<br> 史侯祠沿革: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 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史公名崇,字伯勤,鲁郡济北人。他的高祖史恭迁居杜陵,成为皇室的辅佐。恭子孙担任官职的很多,蝉联不绝,声名很大。 史崇小时就意气激昂,有文武全才。出生在纷乱的时期,长大学习军事,立身清正,临战勇决。他由于祖上历代功勋卓著,并且与皇室结亲,常想平乱雪耻,为国报仇。 刘玄更始年间(公元二十三、二十四年),在动荡之际,史崇屡建奇功。在杜陵,迫降刘盆子,在昆阳,大败王寻。他虽身先士卒,有这些功绩,却推让给元帅。不逾月,被汉廷任命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食邑一万户,使他的后代,永远继承。若与长松都尉、细柳将军相较,彼此都名需一时,无愧过去的功业。 后来奸雄消灭,天下安定,皇上诏令公侯都到封地去。他到了溧阳,访求百姓的忧患,用宽简的要求对待他们,用法令启示他们,百姓不须规劝而自己遵照执行,不须威逼而自己受到感化,打猎捕鱼者互相谦让,境内桑树梓树繁茂成荫,即使卫青、霍去病、龚遂、汲黯,都不能超过。正要跟廉颇、李牧一样,刻石封山,不幸患病,在洮湖新镇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噩耗传来,船夫放下木浆,采桑女丢开竹笼,人人悲哀莫名,个个挥泪如雨。皇上颁诏封赠使持节徐兖二州刺史、司空,谧号:"壮",极尽衰荣。于是,"子民辑悦,建兹城宇,大厦耽耽,听政之所,祠堂石殿,精灵攸处,至春秋分,祭祀不阻。 隋朝末年,史族子孙到福建、浙江逃避战乱,其时,侯祠祠屋倒塌,唐朝贞观年间祭酒史仲谟加以修复。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朝议郎史有则等又加修建。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载 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唐朝会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 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碑文未译>南唐升元三年七月十五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据记载,祠前石坊,宋朝政和六年,知县郑骧题写"灵济公神道祠"。后面的"海岳堂",朱熹题写匾额,堂后就是史侯墓,围墙周长四百丈。高原大林,俯瞰洮湖。其中许多祠屋、楼亭、古迹之类屡经变迁,而今止有遗迹尚存(注:现尚存宋建"灵雨坊"石柱四柱,镌有大篆坊联一对,清晰可辨,成为弥足珍贵之遗迹)。
<br>
<br>
<br>
<br>八、历代各房字辈
<br>
<br> 江苏埭头分支---47世开始:以--忠--良--显--瓒--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方--正--守--宗--法--诗--书--佩--圣--贤
<br>
<br> 江苏夏庄分支---47世开始:继--致--顺--积--美--乔--期--仍--愈--贤--来--裔--仪--悠--远--会--运--昭--简--编
<br>
<br> 湖南永兴分支---48世开始:昭--久--济--美--习--庭--顺--财--明--高--阳--
<br>
<br> 山东栖霞分支---24世开始:大--本--汝--先--树--峻--德--志--克--明--统--绪--务--可--继--延--世--善--永--存
<br>
<br>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br>
<br>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br>
<br>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br>
<br>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br>
<br>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br>
<br>
<br>
<br>二、史氏发源地:
<br>
<br>溧阳埭头是史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史氏故乡,埭头史氏都是一世祖史崇(据考证目前国内现存的史氏宗谱中几乎都称史崇为一世祖)的嫡系后人。
<br>
<br>
<br>
<br>三、迁徙分布
<br>
<br>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br>
<br>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br>
<br>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br>
<br>四、郡望堂号
<br>
<br> 【堂号】
<br>
<br>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br>
<br> 【郡望】
<br>
<br>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br>
<br>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br>
<br>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br>
<br>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br>
<br>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郴州永兴一带)。
<br>
<br>
<br>
<br>
<br>
<br>五、家乘谱牒
<br>
<br>1、史氏宗谱
<br>
<br>
<br>
<br>【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 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海图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清钞本 南京图
<br>
<br>【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br>
<br>【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br>
<br>【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br>
<br>【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br>
<br>【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乘》。
<br>
<br>【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祐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br>
<br>【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br>
<br>【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br>
<br>【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六册 美国
<br>
<br>【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br>
<br>【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br>
<br>【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br>
<br>【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菴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br>
<br>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br>
<br>【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br>
<br>【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br>
<br>【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br>
<br>【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八册 河北大学
<br>
<br>【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刻本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br>
<br>【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後有钞补。
<br>
<br>【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br>
<br>【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br>
<br>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一册 天一阁
<br>
<br>【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鑑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br>
<br>【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日本 美国
<br>
<br>【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br>
<br>【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br>
<br>【山东棲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棲霞县杨础乡史家庄山东棲霞县观里镇小观村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br>
<br>【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br>
<br>【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br>
<br>【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br>
<br>【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br>
<br>【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t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br>
<br>【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t
<br>
<br>【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鸛石庄史氏钞本一册 重庆市图
<br>
<br>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br>
<br>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册 北图
<br>
<br>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br>
<br>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br>
<br>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br>
<br>2、家乘谱牒
<br>
<br>全国:史氏谱録合编八卷
<br>
<br>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br>
<br>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br>
<br>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br>
<br>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br>
<br>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br>
<br>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目前湖南永兴地区史氏宗谱正在整理中
<br>
<br>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br>
<br>
<br>
<br>六、历史名人
<br>
<br>史氏先祖为汉宣帝时史恭,史恭为宣帝娘舅,史家因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5人获封候,其中史崇被封为溧阳候,为溧阳埭头史氏一世祖。
<br>
<br>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br>
<br>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br>
<br>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br>
<br>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br>
<br>史浩: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
<br>
<br>
<br>
<br>七、史侯祠
<br>
<br> 史侯祠沿革: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 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史公名崇,字伯勤,鲁郡济北人。他的高祖史恭迁居杜陵,成为皇室的辅佐。恭子孙担任官职的很多,蝉联不绝,声名很大。 史崇小时就意气激昂,有文武全才。出生在纷乱的时期,长大学习军事,立身清正,临战勇决。他由于祖上历代功勋卓著,并且与皇室结亲,常想平乱雪耻,为国报仇。 刘玄更始年间(公元二十三、二十四年),在动荡之际,史崇屡建奇功。在杜陵,迫降刘盆子,在昆阳,大败王寻。他虽身先士卒,有这些功绩,却推让给元帅。不逾月,被汉廷任命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食邑一万户,使他的后代,永远继承。若与长松都尉、细柳将军相较,彼此都名需一时,无愧过去的功业。 后来奸雄消灭,天下安定,皇上诏令公侯都到封地去。他到了溧阳,访求百姓的忧患,用宽简的要求对待他们,用法令启示他们,百姓不须规劝而自己遵照执行,不须威逼而自己受到感化,打猎捕鱼者互相谦让,境内桑树梓树繁茂成荫,即使卫青、霍去病、龚遂、汲黯,都不能超过。正要跟廉颇、李牧一样,刻石封山,不幸患病,在洮湖新镇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噩耗传来,船夫放下木浆,采桑女丢开竹笼,人人悲哀莫名,个个挥泪如雨。皇上颁诏封赠使持节徐兖二州刺史、司空,谧号:"壮",极尽衰荣。于是,"子民辑悦,建兹城宇,大厦耽耽,听政之所,祠堂石殿,精灵攸处,至春秋分,祭祀不阻。 隋朝末年,史族子孙到福建、浙江逃避战乱,其时,侯祠祠屋倒塌,唐朝贞观年间祭酒史仲谟加以修复。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朝议郎史有则等又加修建。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载 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唐朝会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 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碑文未译>南唐升元三年七月十五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据记载,祠前石坊,宋朝政和六年,知县郑骧题写"灵济公神道祠"。后面的"海岳堂",朱熹题写匾额,堂后就是史侯墓,围墙周长四百丈。高原大林,俯瞰洮湖。其中许多祠屋、楼亭、古迹之类屡经变迁,而今止有遗迹尚存(注:现尚存宋建"灵雨坊"石柱四柱,镌有大篆坊联一对,清晰可辨,成为弥足珍贵之遗迹)。
<br>
<br>
<br>
<br>八、历代各房字辈
<br>
<br> 江苏埭头分支---47世开始:以--忠--良--显--瓒--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方--正--守--宗--法--诗--书--佩--圣--贤
<br>
<br> 江苏夏庄分支---47世开始:继--致--顺--积--美--乔--期--仍--愈--贤--来--裔--仪--悠--远--会--运--昭--简--编
<br>
<br> 湖南永兴分支---48世开始:昭--久--济--美--习--庭--顺--财--明--高--阳--
<br>
<br> 山东栖霞分支---24世开始:大--本--汝--先--树--峻--德--志--克--明--统--绪--务--可--继--延--世--善--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