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15 11:14:00
共1391字 评价:0
共1391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场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场人,亦称场
师,是周朝时期所设官职,隶属于地官所辖,主要负责管理君主王族之园圃。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场人以下设有下士两人、府一人,史一人。此官职在北周时期仍仿制,隶属地官府,官秩正一命(正九品)。
在场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场人氏、场师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出自宋、辽源于官位、金时期小官场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宋朝时期,专职设有“场子”一职,先时属于下等役人,多为俘虏、罪犯充任,如《水浒传》里描述的禁军教头林冲以罪发配草料场,所担当的就是场子,后逐渐成为归属吏部的小官吏,负责掌管看守场务(仓库),保管官府粗敛财产,一般由下户充任,或在社会上招募。该官职在西夏国、辽国、金国、蒙古汗国中均有仿置。
在场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场氏,或汉化称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觉禅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后冠汉姓为场氏、觉氏、教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京兆为郡望。
今北京市,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崇明岛,陕西省的延安市志丹县等地,均有场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场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场人,亦称场
师,是周朝时期所设官职,隶属于地官所辖,主要负责管理君主王族之园圃。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场人以下设有下士两人、府一人,史一人。此官职在北周时期仍仿制,隶属地官府,官秩正一命(正九品)。
在场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场人氏、场师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出自宋、辽源于官位、金时期小官场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宋朝时期,专职设有“场子”一职,先时属于下等役人,多为俘虏、罪犯充任,如《水浒传》里描述的禁军教头林冲以罪发配草料场,所担当的就是场子,后逐渐成为归属吏部的小官吏,负责掌管看守场务(仓库),保管官府粗敛财产,一般由下户充任,或在社会上招募。该官职在西夏国、辽国、金国、蒙古汗国中均有仿置。
在场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场氏,或汉化称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觉禅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后冠汉姓为场氏、觉氏、教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京兆为郡望。
今北京市,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崇明岛,陕西省的延安市志丹县等地,均有场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