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4/25 9:24:00
共116字 评价:0
共116字 评价:0
一、姓氏来源
战国时期,楚国尚大夫食采于靳,被称靳尚,其子孙因以姓,相传姓靳。
二、郡望堂号
唐置河西郡,现在山西省汾阳县。山西省交城县西石侯村,后迁居交城大川都杨家庄。《姓氏辩证:“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望出河西。
战国时期,楚国尚大夫食采于靳,被称靳尚,其子孙因以姓,相传姓靳。
二、郡望堂号
唐置河西郡,现在山西省汾阳县。山西省交城县西石侯村,后迁居交城大川都杨家庄。《姓氏辩证:“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望出河西。
- 2016年July月2117:26:59
- 我是贵州毕节的这里靳…访客
- 靳姓留言
- [现0条]
- 2016年January月1516:12:33
- 族谱介绍靳姓源流靳姓…靳础
- 靳姓留言
- [现0条]
我是贵州毕节的这里靳姓上万人,我在毕节烈士陵园里发现有一靳姓烈士叫靳法义是解放军特排排长,陕西金城县北里街人,如族人知道他的家人,和他的后人。请联系我:靳银富,电话18285792959
族谱介绍
靳姓源流
靳姓出自芈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春秋时楚国有大夫靳尚,食采于靳,以邑名为氏。靳姓起源于楚国上官大夫靳尚,这已为各种姓氏书所确认,系以地为氏。靳尚因功封于靳江,其地在今湖南长沙、宁乡一带,今此地还有靳江河、靳江村、靳家冲、靳家祠等地名,足可见我靳氏确发源于这一地带。
靳氏的四个来源(按时间先后):
一、得姓始祖靳尚,封地靳江,今湖南长沙、宁乡一带,今此地还有靳江河,以及靳家祠等遗址(2013年听说有方案进行恢复性开发);
二、东晋十六国时匈奴族有一部分改靳姓,其代表人物即十六国时前赵国大将军、汉天王靳准。
三、元末至正年间,安徽舒城一支朱姓因避兵乱改靳姓(见龙舒《靳氏宗谱》十八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馆藏)。
四、近代少数民族改靳姓。少数民族改靳姓,系少数民族改从汉俗,采用汉姓而来。据笔者了解,少树民族取靳姓的情况,在北方有满族、蒙古族、回族,在南方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等
靳姓发展
靳姓自得姓后,或许因为宫廷内的斗争,子孙没有在起源地发展起来,而是避难逃往它国寻求生存。这从汉初两位开国功臣靳歙、靳强二人的传记记录可以看出来(见《史记》)靳歙,发迹起于宛朐(今山东菏泽);靳强,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两地均在中国北方。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并于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后的一千年内,靳姓在中国大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或影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东晋汉族大规模南迁时,靳姓基本上没有人跟随,而仍滞留北方地区。这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有关历史记载无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证。 自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渐多起来。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时期是靳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发展的基础。如靳德进、靳荣、靳义、靳学彦、靳贵、靳辅等均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说明此时靳姓已从北方流至南方,时间估计在宋元时期。
靳姓源流
靳姓出自芈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春秋时楚国有大夫靳尚,食采于靳,以邑名为氏。靳姓起源于楚国上官大夫靳尚,这已为各种姓氏书所确认,系以地为氏。靳尚因功封于靳江,其地在今湖南长沙、宁乡一带,今此地还有靳江河、靳江村、靳家冲、靳家祠等地名,足可见我靳氏确发源于这一地带。
靳氏的四个来源(按时间先后):
一、得姓始祖靳尚,封地靳江,今湖南长沙、宁乡一带,今此地还有靳江河,以及靳家祠等遗址(2013年听说有方案进行恢复性开发);
二、东晋十六国时匈奴族有一部分改靳姓,其代表人物即十六国时前赵国大将军、汉天王靳准。
三、元末至正年间,安徽舒城一支朱姓因避兵乱改靳姓(见龙舒《靳氏宗谱》十八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馆藏)。
四、近代少数民族改靳姓。少数民族改靳姓,系少数民族改从汉俗,采用汉姓而来。据笔者了解,少树民族取靳姓的情况,在北方有满族、蒙古族、回族,在南方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等
靳姓发展
靳姓自得姓后,或许因为宫廷内的斗争,子孙没有在起源地发展起来,而是避难逃往它国寻求生存。这从汉初两位开国功臣靳歙、靳强二人的传记记录可以看出来(见《史记》)靳歙,发迹起于宛朐(今山东菏泽);靳强,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两地均在中国北方。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并于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后的一千年内,靳姓在中国大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或影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东晋汉族大规模南迁时,靳姓基本上没有人跟随,而仍滞留北方地区。这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有关历史记载无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证。 自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渐多起来。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时期是靳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发展的基础。如靳德进、靳荣、靳义、靳学彦、靳贵、靳辅等均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说明此时靳姓已从北方流至南方,时间估计在宋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