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6/27 17:34:00
共894字 评价:0
共894字 评价:0
可能来自天津(近代),现在南京和台湾有后代,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有后人。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避祸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礼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了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入狱充军者几达万人。许多后裔族人被迫纷纷改姓,四散奔命。
方孝孺的一支后人改姓“六”,多居今江苏扬州江都一带。有改姓“旋”,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后发展成大族。
旋氏和六氏均为方孝孺的宗族后人,“旋”字是“方”字的增笔,“六”字则是“方”字的减笔。
二、得姓始祖
明朝方孝儒,洪武初年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明建文时期,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其后裔族人纷纷逃难,改姓氏为六氏、旋氏,皆以方孝孺为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
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避祸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礼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了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入狱充军者几达万人。许多后裔族人被迫纷纷改姓,四散奔命。
方孝孺的一支后人改姓“六”,多居今江苏扬州江都一带。有改姓“旋”,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后发展成大族。
旋氏和六氏均为方孝孺的宗族后人,“旋”字是“方”字的增笔,“六”字则是“方”字的减笔。
二、得姓始祖
明朝方孝儒,洪武初年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明建文时期,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其后裔族人纷纷逃难,改姓氏为六氏、旋氏,皆以方孝孺为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
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 2017年July月715:7:38
- 江都方姓人家500年…也是姓旋
- 旋姓留言
- [现0条]
- 2012年September月1110:38:59
- 想多了解龙门之外的旋氏一族旋银文
- 旋姓留言
- [现0条]
江都方姓人家500年姓旋之谜
出生于仙女镇的耄耋老人都知道,过去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头禅: “将死一临忘一旋(目前就)倒霉!”这句话中的每个字其实是对应仙女镇过去的七个大姓人家,即姜与史、凌与王,旋(方)与赵和梅姓。
在江都的方姓人家中,有几百户过去一直都姓旋。作为仙女镇的大姓之一,他们在镇的中心位置建有旋家祠堂,还有“旋家大场”这一地名也为周边四乡八镇的人所知晓。时在徽州会馆东隔壁一户人家的东大门对面住有一位旋大妈,而位于詹家巷头的旋开诚肉案有个儿子不姓旋,却姓方。为何老子姓旋而子女姓方呢?这个问题不但坊间弄不明白,就连旋姓的众多后人也不大说得清楚。后来,经历史研究者多处考证,终将这个疑问大白于世。
一、明代大儒方孝孺是江都旋姓始祖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去世,因其长子早天,便由长孙朱允坟即位,称为明惠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早就觊觎帝位,策划发动“靖难之变”,于建文四年(1402)夺取了明政权,燕王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命惠帝的侍讲学士方孝孺为其起草登极诏书。
没想到方孝孺竞披麻戴孝走上金殿怒斥,在纸上写下的却是“燕贼篡位”4个大字。方孝孺边哭边骂:“兀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极,诛杀方孝孺并灭其家族,连紧跟他的弟子也一并遭了殃,这就是了人们所说的“灭门十族”了。史载方氏宗族及其门人被杀计873人,入狱流放者达数千之众。
方孝孺一案使得躲过罹难的方氏族人纷纷出逃,为了生存,他们不是隐名改姓,就是改名换姓。据说逃亡的方姓中,有的改姓施,有的改性於,还有改姓何、六等等,但他们大都在新的姓里面暗含了方字,例如把“施”字拆开,就是“方(家)人也”的意思。不过,这些自称方孝孺传人的真伪早就很难搞清楚了。
方孝孺长子宗宪与次子宗愈就义之事见于史载。据传,曾任刑部尚书的魏泽暗中搭救了方孝孺的三子宗德与四子方郎,使他们得以逃脱。江都旋姓是从宗德(有些史料误为德宗)的长子方忠与次子方善开始,此二人也算是方孝孺的长孙与次孙。方忠与方善来到扬州东乡仙女庙隐匿,后将姓名改为旋忠、旋善。
二、方孝孺之孙改为旋姓之原委
靖难之后,方孝孺长次二孙一同逃难,先曾藏于深山旷野,辗转、盘旋数日才决定奔向淮东扬州东乡。二人想到盘旋的“旋”字含方,故而确定改为旋姓。
清同治五年(1866),江都旋氏曾刊印《重修方氏族谱)),其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邗东旋氏自前明即迁江北落籍扬郡之迤东,迄今四百乡年矣。根深蒂固。”这两句话足以说明江都旋姓是明代外迁来的移民,到了同治年间已经定居在此400多年了。
明代来江都定居的旋姓是否一定就是方孝孺之后呢?序言写道:
“追经宗祖,虽稽诸方策(典籍)均无旋氏其姓者,后考之江邑志,前明选举贡士科有旋忠、旋善二公,一以参军显,一以提举终,于宣德十年(注:1435)入江都县籍。查德公(注:旋忠之子)生于正统年间,与二公相去不过数十年,德公即其二公之苗裔(注:明代《嘉靖维扬志》记载旋善、旋忠为宣德十年入监后代子孙)可知矣。至于父老口授遗考,咸云明孝孺公方氏之后。因靖难兵起,遁而易为旋姓以延宗祀,然后知有旋忠、旋善乃为方公孝孺之孙,固忠臣之后嗣也”。
据《嘉靖维扬志》与《万历扬州府志》所载,旋忠、旋善二人是明代宣德十年的贡生。《百家姓》之中无旋姓,明宣德之前又未曾有过旋姓出现,江都突然冒出来的旋姓为方孝孺后人,其可信度远胜过其地方上自称为方孝孺后裔的家族。
三、江都旋姓回复方姓的经过
过去的旋家祠堂今已称方家祠堂,旋家大场也早就没有了踪影。人们说起江都老地名时也只说方家大场了,几乎所有姓方的也不说自己曾经为旋姓。这一变化说来也有故事,还确实的是由皇帝批准的。
宣统元年(1909)江都旋姓方孝孺第十七代孙中有个叫旋斌(字左清)的,他去省城参加乡试(考举人)后被推荐为“孝廉方正”。第二年旋斌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后被皇帝点为了翰林。考官此前对旋斌的姓氏感到好奇,此为《百家姓》中所没有。当他问知是方孝孺的后裔,认为此事非同小可。考官既不忍让方孝孺无后的说法再流传下去,又想帮江都旋姓免遭数典忘祖之诮,于是上报吏部与礼部,再奏请皇帝,为江都旋姓恢复姓方。此事是由时任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力促并经办的。
民国初年方氏重修族谱,此时旋氏已改回为方姓了。江都方姓特托人请劳乃宣作序,劳氏允而欣然命笔。此序简明扼要,将江都这支方孝孺后裔的经历说得一清二楚。由于原江都方姓所保存的《方氏族谱》在文革“破四旧”后已荡然无存,而北京有一藏本可能是孤本了。特将此序抄录于后,以供江都文史工作者研究。
序
民国四年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序
旋氏由清宣统二年蒙吏、礼两部奏准复姓方氏重修族谱忆自辛亥秋,余作官京师,有旋君左清者因余友徐君萼楼介绍而来谒,余讶其姓之孤僻,进询其祖贯,乃知固明达之后也。旋君兹来,由缘于已酉科膺乡选举孝廉,奉召庭试,而其意实以复姓一事,就商于乡先达,因复商之予余,乃出其谱牒并述其易姓之始末。谓乃祖父辈有志而未逮者久矣,今幸得奉召庭试之便,复得乡先达赞成,庶可免数典忘祖之诮,或亦先人在天之灵为感召也。余听其言深嘉其人纯谨,颇有正学遗风(笔者注:方孝孺亦称正学先生),即观其谱牒,阅其公文,乃叹天下不忍使正学无后,虽遭靖难之祸,长子宗宪、次子宗愈均先后殉难,至忠宪之孙,复以遁迹邗江改姓为旋,绵延数百年,派衍数百家,为邗东仙女镇之望族,迄今其子孙岁时祭祀,虽未能昌言方氏,追祧正学公父子,而其祖召父、父召子、子召孙,莫不日吾旋氏之先乃方氏之后也。嗟乎!当靖难兵起,正学公仗义舍命,祸延十族,以为靡有之乃遗矣,而不知其子若孙延于江都,岂非天乎!抑又闻之旋氏之入江都籍也,始于忠、善二公,而二公之科名详载于《江都志》,及进而考其易姓之源,相传所谓单人匹马盘旋于深山穷谷而无所归, “方”易为“旋”,殆取乎此。至忠、善二公之证明为宗、宪之子者,盖以当时忌讳其深,或考谐音命名籍以此志其系传,所谓取于父为类,其即此意。夫旋氏之为正学后,旋氏子孙能知之,里中父老能知之,特此年代久远,未见奏明归宗,方氏、旋氏子孙抱有隐痛。殆旋氏佐清来京与同乡诸先生相磋商,复就余介绍呈请于吏部,吏部左丞宝公熙等均相属称善,乃俱日,以正学之望族,五百年之创举,非专奏不足以昭慎重,吏部因格于例,因转咨礼部核办具奏,爰于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准奉旨归宗,复姓为方。余与佐清既有道义之交,且复姓一事其原委由余宗其成,因略述其颠而为之序。
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冬十月吉日
世愚弟劳乃宣鞠躬
在清末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的鼎力帮助下,江都旋姓终于“奉旨归宗”了。这个旋姓如同横空出世,前无先人,后绝来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500年后就此消失了。(刘宏文)
出生于仙女镇的耄耋老人都知道,过去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头禅: “将死一临忘一旋(目前就)倒霉!”这句话中的每个字其实是对应仙女镇过去的七个大姓人家,即姜与史、凌与王,旋(方)与赵和梅姓。
在江都的方姓人家中,有几百户过去一直都姓旋。作为仙女镇的大姓之一,他们在镇的中心位置建有旋家祠堂,还有“旋家大场”这一地名也为周边四乡八镇的人所知晓。时在徽州会馆东隔壁一户人家的东大门对面住有一位旋大妈,而位于詹家巷头的旋开诚肉案有个儿子不姓旋,却姓方。为何老子姓旋而子女姓方呢?这个问题不但坊间弄不明白,就连旋姓的众多后人也不大说得清楚。后来,经历史研究者多处考证,终将这个疑问大白于世。
一、明代大儒方孝孺是江都旋姓始祖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去世,因其长子早天,便由长孙朱允坟即位,称为明惠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早就觊觎帝位,策划发动“靖难之变”,于建文四年(1402)夺取了明政权,燕王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命惠帝的侍讲学士方孝孺为其起草登极诏书。
没想到方孝孺竞披麻戴孝走上金殿怒斥,在纸上写下的却是“燕贼篡位”4个大字。方孝孺边哭边骂:“兀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极,诛杀方孝孺并灭其家族,连紧跟他的弟子也一并遭了殃,这就是了人们所说的“灭门十族”了。史载方氏宗族及其门人被杀计873人,入狱流放者达数千之众。
方孝孺一案使得躲过罹难的方氏族人纷纷出逃,为了生存,他们不是隐名改姓,就是改名换姓。据说逃亡的方姓中,有的改姓施,有的改性於,还有改姓何、六等等,但他们大都在新的姓里面暗含了方字,例如把“施”字拆开,就是“方(家)人也”的意思。不过,这些自称方孝孺传人的真伪早就很难搞清楚了。
方孝孺长子宗宪与次子宗愈就义之事见于史载。据传,曾任刑部尚书的魏泽暗中搭救了方孝孺的三子宗德与四子方郎,使他们得以逃脱。江都旋姓是从宗德(有些史料误为德宗)的长子方忠与次子方善开始,此二人也算是方孝孺的长孙与次孙。方忠与方善来到扬州东乡仙女庙隐匿,后将姓名改为旋忠、旋善。
二、方孝孺之孙改为旋姓之原委
靖难之后,方孝孺长次二孙一同逃难,先曾藏于深山旷野,辗转、盘旋数日才决定奔向淮东扬州东乡。二人想到盘旋的“旋”字含方,故而确定改为旋姓。
清同治五年(1866),江都旋氏曾刊印《重修方氏族谱)),其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邗东旋氏自前明即迁江北落籍扬郡之迤东,迄今四百乡年矣。根深蒂固。”这两句话足以说明江都旋姓是明代外迁来的移民,到了同治年间已经定居在此400多年了。
明代来江都定居的旋姓是否一定就是方孝孺之后呢?序言写道:
“追经宗祖,虽稽诸方策(典籍)均无旋氏其姓者,后考之江邑志,前明选举贡士科有旋忠、旋善二公,一以参军显,一以提举终,于宣德十年(注:1435)入江都县籍。查德公(注:旋忠之子)生于正统年间,与二公相去不过数十年,德公即其二公之苗裔(注:明代《嘉靖维扬志》记载旋善、旋忠为宣德十年入监后代子孙)可知矣。至于父老口授遗考,咸云明孝孺公方氏之后。因靖难兵起,遁而易为旋姓以延宗祀,然后知有旋忠、旋善乃为方公孝孺之孙,固忠臣之后嗣也”。
据《嘉靖维扬志》与《万历扬州府志》所载,旋忠、旋善二人是明代宣德十年的贡生。《百家姓》之中无旋姓,明宣德之前又未曾有过旋姓出现,江都突然冒出来的旋姓为方孝孺后人,其可信度远胜过其地方上自称为方孝孺后裔的家族。
三、江都旋姓回复方姓的经过
过去的旋家祠堂今已称方家祠堂,旋家大场也早就没有了踪影。人们说起江都老地名时也只说方家大场了,几乎所有姓方的也不说自己曾经为旋姓。这一变化说来也有故事,还确实的是由皇帝批准的。
宣统元年(1909)江都旋姓方孝孺第十七代孙中有个叫旋斌(字左清)的,他去省城参加乡试(考举人)后被推荐为“孝廉方正”。第二年旋斌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后被皇帝点为了翰林。考官此前对旋斌的姓氏感到好奇,此为《百家姓》中所没有。当他问知是方孝孺的后裔,认为此事非同小可。考官既不忍让方孝孺无后的说法再流传下去,又想帮江都旋姓免遭数典忘祖之诮,于是上报吏部与礼部,再奏请皇帝,为江都旋姓恢复姓方。此事是由时任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力促并经办的。
民国初年方氏重修族谱,此时旋氏已改回为方姓了。江都方姓特托人请劳乃宣作序,劳氏允而欣然命笔。此序简明扼要,将江都这支方孝孺后裔的经历说得一清二楚。由于原江都方姓所保存的《方氏族谱》在文革“破四旧”后已荡然无存,而北京有一藏本可能是孤本了。特将此序抄录于后,以供江都文史工作者研究。
序
民国四年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序
旋氏由清宣统二年蒙吏、礼两部奏准复姓方氏重修族谱忆自辛亥秋,余作官京师,有旋君左清者因余友徐君萼楼介绍而来谒,余讶其姓之孤僻,进询其祖贯,乃知固明达之后也。旋君兹来,由缘于已酉科膺乡选举孝廉,奉召庭试,而其意实以复姓一事,就商于乡先达,因复商之予余,乃出其谱牒并述其易姓之始末。谓乃祖父辈有志而未逮者久矣,今幸得奉召庭试之便,复得乡先达赞成,庶可免数典忘祖之诮,或亦先人在天之灵为感召也。余听其言深嘉其人纯谨,颇有正学遗风(笔者注:方孝孺亦称正学先生),即观其谱牒,阅其公文,乃叹天下不忍使正学无后,虽遭靖难之祸,长子宗宪、次子宗愈均先后殉难,至忠宪之孙,复以遁迹邗江改姓为旋,绵延数百年,派衍数百家,为邗东仙女镇之望族,迄今其子孙岁时祭祀,虽未能昌言方氏,追祧正学公父子,而其祖召父、父召子、子召孙,莫不日吾旋氏之先乃方氏之后也。嗟乎!当靖难兵起,正学公仗义舍命,祸延十族,以为靡有之乃遗矣,而不知其子若孙延于江都,岂非天乎!抑又闻之旋氏之入江都籍也,始于忠、善二公,而二公之科名详载于《江都志》,及进而考其易姓之源,相传所谓单人匹马盘旋于深山穷谷而无所归, “方”易为“旋”,殆取乎此。至忠、善二公之证明为宗、宪之子者,盖以当时忌讳其深,或考谐音命名籍以此志其系传,所谓取于父为类,其即此意。夫旋氏之为正学后,旋氏子孙能知之,里中父老能知之,特此年代久远,未见奏明归宗,方氏、旋氏子孙抱有隐痛。殆旋氏佐清来京与同乡诸先生相磋商,复就余介绍呈请于吏部,吏部左丞宝公熙等均相属称善,乃俱日,以正学之望族,五百年之创举,非专奏不足以昭慎重,吏部因格于例,因转咨礼部核办具奏,爰于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准奉旨归宗,复姓为方。余与佐清既有道义之交,且复姓一事其原委由余宗其成,因略述其颠而为之序。
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冬十月吉日
世愚弟劳乃宣鞠躬
在清末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的鼎力帮助下,江都旋姓终于“奉旨归宗”了。这个旋姓如同横空出世,前无先人,后绝来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500年后就此消失了。(刘宏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况天下同一宗?我也是来自旋族,广东龙门。QQ379967628姓旋的兄弟姐妹们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