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5/23 10:34:00
共2948字 评价:0
共2948字 评价:0
一、降姓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3.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迁徙分布
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四十八位,以汝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f繁峙县、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邢台市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河南省的平顶山市汝州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上思县、黑龙江省的绥化市望奎县和密山市及双鸭山市宝清县,台湾省,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汝 州:商王朝时期为古霍国之地,周武王带大军打败商纣后,挥师包围霍都。霍侯开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儿子为新的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平安,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就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改霍为梁,迁霍后人至杨楼一带,建小霍城安置,为梁小邑。春秋时梁国西南曼氏国兴起,一度将梁和霍纳入自己的版图。曼氏国后被楚国所灭,汝州成为楚的北部边地。再后郑国打败楚国,把汝州地纳入郑国的版土。战国时期,梁城位于洛阳东南户的战略地位被军事家们所看重,梁地区成为诸侯争夺的中心地带,韩国灭郑国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注人城(庙下东一带)阳人城(梁古城)郸狐聚(临汝镇一带)赫人聚(杨楼石台村一带)等几个大的城池。汝州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管辖。汉朝承袭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承休国,安置周的后人姬嘉。西汉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东汉时期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梁县属河南尹。三国时期仍为梁县,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东南部的小屯一带归豫州的颍川郡管理辖。西晋咸宁六年(庚子,公元280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汝州仍为梁县,归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一带归襄城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属东晋,后归前赵;东晋兴宁三年(乙丑,公元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东晋太和四年(己巳,公元369年)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东晋太元二十年(乙未,公元395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五年(己酉,公元409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十三年(丁巳,公元417年)属东晋。东晋元熙二年(庚申,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政府为扩大自己的虚名滥设州县。汝州的建制随北朝的变迁而变动。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南朝齐隆昌元年(甲戌,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设南汝原县,南朝梁普通八年(丁未,公元527年)在今杨楼梁故城置汝北郡,后在今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在霍城置石台县,在今小屯成安城置东汝原县,汝北郡从西到东共领石台、梁县、治城、南汝原、东汝原五个县。北魏永熙三年(甲寅,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东魏。同年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东魏兴和元年(庚申,公元539年)恢复汝北郡,在承休国旧地置承休县,移郡治至承休县;东魏武定元年(癸亥,公元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县入梁县。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隋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城等八县。唐朝时期汝州建制多变:武德四年(唐辛巳,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撤承休县,把鲁山划为伊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唐证圣元年(乙未,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县(后改龙兴县);唐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畿道(东都洛阳),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五代时期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后周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宋朝时期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北宋崇宁四年(乙酉,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北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公元1127年(丁未,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国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金泰和七年(丁卯,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金泰和八年(戊辰,公元1208年)划叶属裕州。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归梁县管辖。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省,简为省,省下设郡(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两县。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公元1475年)4月,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汝州领三县。明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驻汝州。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仍领四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汝州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1986年,撤专区建制,实行市(地)管县,改隶平项山市。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项山市代管。
堂号
汝州堂:以望立堂。
1.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3.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迁徙分布
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四十八位,以汝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f繁峙县、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邢台市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河南省的平顶山市汝州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上思县、黑龙江省的绥化市望奎县和密山市及双鸭山市宝清县,台湾省,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汝 州:商王朝时期为古霍国之地,周武王带大军打败商纣后,挥师包围霍都。霍侯开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儿子为新的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平安,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就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改霍为梁,迁霍后人至杨楼一带,建小霍城安置,为梁小邑。春秋时梁国西南曼氏国兴起,一度将梁和霍纳入自己的版图。曼氏国后被楚国所灭,汝州成为楚的北部边地。再后郑国打败楚国,把汝州地纳入郑国的版土。战国时期,梁城位于洛阳东南户的战略地位被军事家们所看重,梁地区成为诸侯争夺的中心地带,韩国灭郑国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注人城(庙下东一带)阳人城(梁古城)郸狐聚(临汝镇一带)赫人聚(杨楼石台村一带)等几个大的城池。汝州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管辖。汉朝承袭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承休国,安置周的后人姬嘉。西汉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东汉时期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梁县属河南尹。三国时期仍为梁县,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东南部的小屯一带归豫州的颍川郡管理辖。西晋咸宁六年(庚子,公元280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汝州仍为梁县,归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一带归襄城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属东晋,后归前赵;东晋兴宁三年(乙丑,公元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东晋太和四年(己巳,公元369年)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东晋太元二十年(乙未,公元395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五年(己酉,公元409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十三年(丁巳,公元417年)属东晋。东晋元熙二年(庚申,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政府为扩大自己的虚名滥设州县。汝州的建制随北朝的变迁而变动。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南朝齐隆昌元年(甲戌,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设南汝原县,南朝梁普通八年(丁未,公元527年)在今杨楼梁故城置汝北郡,后在今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在霍城置石台县,在今小屯成安城置东汝原县,汝北郡从西到东共领石台、梁县、治城、南汝原、东汝原五个县。北魏永熙三年(甲寅,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东魏。同年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东魏兴和元年(庚申,公元539年)恢复汝北郡,在承休国旧地置承休县,移郡治至承休县;东魏武定元年(癸亥,公元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县入梁县。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隋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城等八县。唐朝时期汝州建制多变:武德四年(唐辛巳,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撤承休县,把鲁山划为伊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唐证圣元年(乙未,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县(后改龙兴县);唐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畿道(东都洛阳),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五代时期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后周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宋朝时期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北宋崇宁四年(乙酉,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北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公元1127年(丁未,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国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金泰和七年(丁卯,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金泰和八年(戊辰,公元1208年)划叶属裕州。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归梁县管辖。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省,简为省,省下设郡(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两县。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公元1475年)4月,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汝州领三县。明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驻汝州。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仍领四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汝州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1986年,撤专区建制,实行市(地)管县,改隶平项山市。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项山市代管。
堂号
汝州堂:以望立堂。